•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

熊继保
  
文理媒体号
2024年3期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省科学院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价值,第一,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供给价值。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专业度较强的资源切入点;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专业老师更好的实现课程思政提供教育资源;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艺术课程提供意识形态的素材支撑和形象支撑。第二,情感渗透促进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其政治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等特征,表现更贴近生活,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表达抽象的意识形态,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先天的情感渗透优势。

关键词:传统文化 艺术类大学生 价值观教育

一、困境和原因

(一)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困境

1.教育内容的单一性

教育内容较为单一,与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不匹配的情况。艺术类大学生通常具有独特的认知特点,如注重个性、创新和审美等,而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往往较为抽象和刻板,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

2.教育过程的单向性

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存在明显的单向性特点,这一特点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尤为明显,往往导致受教育者的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对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具有决定权。

3.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

高校价值观教育往往过于传统,缺乏创新形式、不能充分体现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充分展示价值观的魅力和影响,导致大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甚至产生一些厌倦和疲劳的情绪。

(二)出现困境的原因

1.主流性有待提升

当下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虽总体上是积极的,但趋于表面化,在深入探究传统文化内涵、指导实际运用、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有效性等方面都不容乐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受重视程度不高,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如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等,这会影响教育效果和质量。同时,当前注重应试教育,课程设置和考试内容偏向于现代艺术理论和实践,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和学习。

2.缺乏针对性

艺术类大学生在价值观教育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针对性。这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独特的艺术背景和兴趣爱好使得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方法难以适应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与艺术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此外,教育评价机制相对单一,无法全面反应学生的价值观发展状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优势

(一)学科优势

当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教育变革,学生可以在多个学科领域中进行跨学科学习,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体系中去。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其专业课程也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可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提高教育质量,潜移默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之中,同时也能够反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有效贯彻和落实。

(二)素材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穿越数千年历史变迁依然流淌在中国人骨血中的理想追求和价值旨趣,涵育并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蕴藏着丰富的美德资源,为中华民族长久不衰、波澜壮阔提供了丰盛的养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既包含重民本、讲仁爱、守诚信、求大同、尚和合、崇正义等优良传统道德,也包含中国共产党自“五四”以来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和建设新中国中所形成的顽强拼搏、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将其融入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加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削弱外来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的冲击力。

(三)艺术优势

艺术教育是涉及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的审美教育活动,它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这种教育活动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还强调对创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欣赏优秀艺术品的过程中学习审美知识,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涵与形式上包含很多具有创新性、艺术性的元素,如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艺术素养,助力专业学习。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一)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开展

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通知中强调了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强化构建课程育人提升体系。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要坚持“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开展,提高课程教学效率,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增强受教育者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课程开展中,师生间加强交流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双方共同成长。

(二)开设专题学习模块

专题学习是夯实思想阵地的有力途径,应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价值观专题学习,可以通过开展集中培训、观看教育视频等方式进行集中学习,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专题学习态度,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言行举止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的实践变得生活化。充分利用当代信息碎片化传播优势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开展微博话题和建立校园论坛等方式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有力结合。

(三)鉴赏相关艺术作品

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艺术作品是艺术类大学生在专业背景下涵育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学习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理解并欣赏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进而推广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学生间的交流分享,也有利于大学生拓宽视野,获得更加全面的认知,让学生在艺术作品所对应的艺术历程中实现价值体系的构建。

(四)做好校园文化活动宣传

校园文化活动是宣扬中华传统文化,涵育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中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如举办传统文化节,建立传统文化墙、推行传统文化展览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时也要加强学校与文化机构、艺术团等的合作,为学生分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艺术作品提供良好平台。在专业课堂上开展艺术作品分析探讨之余提供更多的参观、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 张洪娟.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7)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杨一琼.渤海大学,2021

课题名称: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号:L2023Q0419016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