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刘欢
  
文理媒体号
2024年4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湖南长沙 410211

摘要: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路径思考与实践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众多优秀的作家、众多经典的作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该课程思政建设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利用教师科研优势,构建课程大纲、教学设计、课程考核的课程思政整体性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发挥教师作用,加强情感教育和打通课程内外,搭建多层次思政育人体系。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1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是为学生梳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内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文学史的视野掌握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文学体裁、文学思潮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课程以经典作家作品精讲为点,以文学史现象和思潮流派概述为面,以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文体为章节,以现代文学的“三个十年”为前后衔接的三个教学单元,构成讲述和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基本历史框架[1]。

2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与措施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目标,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20世纪中国革命与文学”两条教育主线,通过系统讲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尤其是共产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诉求,以及包括沈从文、老舍、茅盾等在内的多民族作家的现代文学建构,进行整体教学思路的设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信念,支撑汉语言文学专业德育培养标准[2]。

2.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中共党史的融合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的现代革命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中国现代革命史是无数革命烈士和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奋勇牺牲、艰难探索出来的历史。将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党史内容,加强课程的思政建设,为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保驾护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柳青的《创业史》全面展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以及对农民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完整地描写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老舍的《龙须沟》通过新旧龙须沟的鲜明对比,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赞颂。

2.2利用科研优势,构建课程思政整体性设计

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的第一步是修订教学大纲,重新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以往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史”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上要增加爱国思想、党史、社会史等内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梳理民族文化自信心。

在课程考核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去掉以“期末考试论一切”的做法,考核方式要多元。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分享作家作品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纳入期末考试进行占比,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上多关注学生的表现,可以采用现场回答,课堂反馈的形式。课后布置开放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反馈如何理解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意识、人民话语、生命意识等。总之,要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和目标多样化的纳入到教学考核之中,润物细无声的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2.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云旅游已成为大众喜爱的形式。学生在课堂上跟随老师一起去延安、井冈山等红色根据地进行云旅游,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元素相融合,了解红色根据地当时的革命情况、生活场景和延安文艺的历史活动场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通过知识模块→情境漫游体验→自主探究模块等实验步骤,以真实可感的方式体验革命文艺的实践性及多民族革命文化展开的具体方式,升华革命理想信念[3]。

2.4发挥教师作用,加强情感教育

加强课程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发挥教师在情感教育中的主观、正面的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只有教师从主观上认识到情感教育的不可或缺,才会去主动调整讲课策略,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的因素揉进去。教师授课除了介绍知识,更要注意介绍其大背景,渲染课堂氛围并积极地调动学生情绪。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作品的题材、内容、人物、情节、寓意,更要注重从作品的风格、底色、格调与情怀出发,引导学生注意文艺史脉络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所置身的时代理解为漫长的现代中国历史中的一个环节,理解这个时代的情感诉求与时代格调的成因、现状。

2.5打通课程内外,搭建多层次思政育人体系

建立“专业+思政”的复合育人体系,利用腾讯会议让学生参加各大名校举办的“20世纪中国革命与文学研究中心”等关于现代文学史的系列讲座、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丰富课堂外的延伸学习,加强思政元素的精准提炼;团队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中华诵”“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等“专业+思政”类赛事,用教师自己的理想信念感染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展开相关课后系列读书会活动,让思政教育从课上延伸到课后,甚至结课后,结课不停学,达到长期深入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3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蕴含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深入开掘这些思政元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专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该课程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它既关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又关乎到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策略将融入日常的教学内容中,高校及教师应充分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思政元素的开发,在每一堂课程中实现思政教育和党史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使学生具有爱国情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英洁.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29(01):112-114.

[2]朱云辉."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发展探讨——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为例[J].汉字文化,2021(6):3.

[3]赖芸芳.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探索[J].空中美语,2022(3):10-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