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融入城市基层治理研究

汪智林
  
文理媒体号
2023年31期
武汉市武昌区黄鹤楼街道办事处 430060

摘要: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覆盖的领域、区域、企业广泛,从业人员呈现小规模、高流动、强分散的特点,导致党建工作认同难、覆盖难、持久难。如何做好这一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组织、最活跃的人群的党建工作,把他们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下来,成为服务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注入“新”动能,成为当前基层党建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目前关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研究多为各地区的实践总结,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社会嵌入理论为工具,尝试研究有借鉴意义的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融入城市基层治理的制度设计、创新机制及其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城市基层治理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社会结构、组织形态、治理需求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给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任务和新挑战。党群服务中心作为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的实体性阵地,它是在原有的社区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基础上形成的,集政治、教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要“建立覆盖广泛、集约高效的党群服务中心”。

1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融入基层治理的理论逻辑

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是党建的新领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中央、省、市对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重要部署要求,旨在通过“党建引领、覆盖全域、先行示范、特色鲜明、服务到位”,全面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换言之,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旨在巩固党执政基础、开发和优化党的执政资源,拓展党建的新领域,重新整合和部署组织资源。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基层治理,旗帜鲜明地将党的领导作为社会治理的首要制度要求,加强和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价值引领、道德塑造、矛盾化解、民生服务等多种治理功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融入基层治理,其理论逻辑在于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同基层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使党建在新兴领域做到全方位的“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使服务对象变成治理力量,由此形成“党的建设+社会治理”的功能效应,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实践也表明,二者在治理对象、资源整合以及提供服务方面具有内在逻辑互通关系,二者互融、互促,致力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融入城市基层治理的实现路径

2.1夯实了党在城市基层治理的执政根基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党群服务中心的出现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更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城市基层治理的执政基础。首先,党群服务中心为城市基层治理打造了坚强的服务阵地。在基层治理中,各级政府按照有机构、有场所、有编制、有经费的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党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服务党员和群众的重要平台。其次,党群服务中心为城市基层治理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了保障城市基层治理的稳步推进,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群服务中心除了提供党务服务、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也经常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尽可能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针对基层治理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党群服务中心也注重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最后,党群服务中心为城市基层治理培养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广大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为了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水平,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定期开展党员教育培训、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职责分工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

2.2党建引领为城市协商治理提供了规范的原则

基层治理的事务冗杂,如果将一切事务囊括到协商治理的范围之内,就会增加党组织的负担,不利于协商治理的高效运转。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协商治理的议题甄别是保障协商治理效率和效能的前提。根据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实践,协商的议题一般具备公共性、利益相关性、可行性的特征。党组织要在议题甄别中起到领导作用,使协商的议题真正反映公众的利益。其次,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要为协商流程提供明确的原则。协商民主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项技术,包含了参与者的选取、协商程序的设计等诸多要素。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协商系统包含8个程序,大致包括提出议题、确定议题、组织协商、环境配套、人员赋能、沟通传播、协商监督和结果运用,这是高质量协商的必要条件。党建引领下的协商程序一方面能够使其更加契合协商的价值,体现出协商的包容性,避免协商程序受到个别人或者群体的裹挟;另一方面则具有相应的权威性,能够保障所有参与者共同遵守。简言之,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的原则,就是要将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政治立场、党的根本宗旨贯穿基层协商治理的全过程。

2.3嵌入落地而非分散悬浮

城市基层党建是对传统单位党建的超越,其不仅包括街道、社区党建,也涵括驻区单位、商务楼宇、商圈等区域党建。基层党建引领就是要充分利用全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上传下达、连通左右的“结构洞”位置,整合行政、市场、社会等不同主体力量和资源,既体现基层治理的国家意志又能激发社会活力,特别是挖掘社区的内生力量。如果基层党建引领只有“行政下沉”而没有社会动员和社会参与,它依然难以摆脱“基层悬浮”的窠臼,难以将引领优势转化为引领能力,所以在治理实践中要防止基层党建引领仅停留在“组织覆盖”和“仪式化参与”的政治话语层面。党建引领式社区治理要将社区动员和社区参与作为治理创新的关键点。一是通过基层党组织间的条块结合,纵向夯实街道党组织与社区党支部的延伸联系,横向推进驻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支部的伙伴关系,构建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组织引领载体,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与发挥社会和市场力量的作用,以党的协同能力促进组织间的合作共治,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整合促进主体整合。二是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社区治理的专业能力,用专业能力促进引领工作的落地生根,实现政治话语和专业话语的有效对接和转化,在化解社区疑难险重问题中发挥实质作用,促进社区治理主客体关系的重塑与社区秩序的再调整。

结束语

新业态党建融入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嵌入融合。因此,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融入基层治理,要建立社会化大格局,通过主体融入、制度连接、目标融合等核心要素,构成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机制的基础,形成具有系统性、时代性、本土性的运作机制,推动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促,探索新业态党建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利文.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中的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行政论坛,2019,26(04):108-115.

[2]吴晓林,李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基层党建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1(02):125-136.

[3]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N].人民日报,2022-09-13(00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