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功能对等理论下莫言《蛙》的方言翻译研究
摘要:方言作为乡土文学中的重要表达形式,一直也是乡土文学翻译研究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以功能对等为理论基础,研究莫言的作品《蛙》中的方言在张一凡西语译本中的翻译情况。主要整理其直译和意译和略译等,以期给后续译者提供更多的策略。
关键词:《蛙》;方言;翻译;功能对等理论
一、引言
莫言的作品一直被认为是乡土文学的典型代表,其作品中总是充满了以山东和陕西方言为主的各地方言表达。而作为其出生和生长的地方,山东高密,最能表达其方言特色的作品,既是本文主要研究的作品《蛙》。方言作为文化的载具,反映着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宗教信仰、自然地理环境等。《蛙》中大段的高密方言,也是对山东当地地域文化的一种特别呈现。而翻译是一种语言内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者奈达认为:“对翻译而言,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还重要”。因此,作为文化负载词的方言,一直也被认为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本文则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入手,研究《蛙》中方言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的动态对等翻译情况,。
二、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一种现行理论,强调翻译的目标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实现与原文相同的交际效果,而不仅仅是逐字逐句的对应。该理论强调译者应关注在特定语境中传递信息、感情和态度的功能,并在实现这些功能时适应目标文化的语境和读者期望。与传统的对等翻译理论不同,功能对等理论认可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意译,以确保译文在目标文化中产生与原文相当的交际效果。这一理论体系强调了目标导向和文化适应的重要性,追求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奈达认为要使译文自然流畅, 应当充分考虑三个因素:作为整体的接受语和文化、特定的语言环境及目的语的受众。读者反应论”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功能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的对等。
三、《蛙》方言翻译的译例分析
青年译者张一凡在翻译莫言的作品《蛙》的时候,采用了很多不同的翻译方法。而本文作者则以功能对等为理论基础,将从直译和意译两个方面分析,译者对方言这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达成了所谓的“动态对等”,使西语国家当地读者也同样能领略到作品中所包含的山东地域文化。
(一)直译
所谓直译,即是保持原文的句型结构尽量不变动,且还需尽量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当地文化等,使其字面意思、隐喻意思等都与原文相同,修辞风格也尽量保持一致。
例1:
原文:大约是那种以为“贱名者长生”的心理使然,亦或是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一块肉的心理演变。
译文:...supongo que debe provenir del convencimiento de que «los nombres humildes dan longevidad», o posiblemente se hiciera porque las madres consideraban que los hijos eran carne que se separaba de sus cuerpos.
句子里两处典型的方言表达,一处为“贱名者长生”,另一处为“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一块肉”。两处均为山东当地常见的方言表达,贱名顾名思义-轻贱的名字,与译者此处选用的humilde是完全贴合和对应的单词,且整个句型结构也保持了完全的一致。而在后者处,译者同样按照原有文本进行了直译,此处虽为俗语表达,但孩子作为从母体身上孕育而出的生命,此处形容为母亲身上的一块肉,所说事项和表达同样符合西语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经历,直译的方式即可让当地民众理解并接受,又同时体会到了小说本地方言的表达,一举两得。
例2:
原文:王肝把营养霸光了,所以王胆长得小
译文:...el hermano se apoderó de casi todos los nutrientes y apenas los compartió con su hermana. Por eso, Wang Dan salió diminuta.
此句话中,莫言使用“把营养霸光”,用一个“霸”字,突出了哥哥王肝是因此长得体格巨大。而译文此处选用了直译加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首先采用了和原文中释义几乎完全一样的apoderarse,寓意为霸占,对文本进行了直译,但该词汇在西班牙语文本中也有支配等其他释义,因此译者后有加上了compartir,意为分享一词来加深译文读者对此处的理解。
例3:
原文:1953年,村民们对新法接生还很抗拒,原因是那些“老娘婆”背后造谣。
译文:...dado que las viejas comadronas del pueblo, a quienes llamábamos las «abuelitas», habían lanzado terribles rumores al respecto.
本句中“老婆娘”在原文中就被作者用引号标出,示意该词汇并未对一般老年女性的称呼,而是乡里乡亲对于那个年代农村接生婆的特殊称呼,夹杂了一定的讽刺意味。而译者在这里做出了双重翻译,先是选择对词汇本身的身份含义解释给了当地的读者,所谓的老接生婆,后又将西语中完全对应的词汇辅以解释,以此来告诉当地读者,其文字原有的含义,并通过从句进行解释,虽然在文体上来说算是意译,但其词汇的选择,也可在此看作是直译和意译的结合了,非常具有创意,同时也达到了文化层面的“动态对等”。
(二)意译
而所谓意译,则是无法通过直译的方式,照搬原文的行文结构,在不改变其句型和比喻意义的情况下,直接翻译出对应的文字。此时,为了表达出原文中所含有的文化意义和独特表达,需要修改行文方式或添加删除部分表达。
例1:
原文:乌鸦被狐狸的马屁拍昏了头,一张嘴,哇,肉就落在狐狸口中了。
译文:La alabanza le impulsó a cantar y, en el momento de abrir su pico, la carne cayó directa a la boca del zorro…».
此处原文选用了“被马屁拍昏了头”的俗语表达,是指对人大力奉承的意思。诚然西班牙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但译者没有选用拍马屁的相同词汇进行直接转译,而是结合前文的内容,针对狐狸先前对乌鸦歌声的吹捧,进而选择了在西语语句中逻辑更顺畅的表达方式“狐狸的赞美致使乌鸦开始唱歌,在他张开嘴的一刹那...”。看似与原文不相关的释义,但原文直译的方式,会使得西语读者无法理解前后文的逻辑关系,从而造成阅读困难。
例2:
原文:曾半是戏说半是认真地要陈额让出一个老婆给他们用。陈额咧着嘴...
译文:y se burlaban constantemente de Chen E, al que le pedían que les diera una de sus mujeres. Cada vez que él escuchaba estas bromas pesadas se quedaba con la boca abierta...
在原文中“半是戏说半是认真地”指开玩笑的同时夹杂着真实的想法,以此来让本来不好说出的话,更容易说出口。而译者在此,将原文中的一个句子,拆成上下两句话结合的方式去翻译。在上半句中选用“burlarse”嘲弄一词来表达说话者对于陈额的恶意,后半句中又利用“estas bromas pesadas”突出之前人们所言对于陈额而言是沉重的玩笑话,以此来表明之前的嘲弄是说话者以玩笑的方式诉说出来,但这种玩笑又被译者加上了沉重一词,以突显出陈额本人听到此种玩笑话的心情。从而能更深刻地表达出文中陈额的心理动态。
例3:
原文:眼睛里闪烁着鬼火般的绿光
译文:...que lanzaban fuego verde por los ojos...
此处原文使用了“鬼火般”的表达形式,以此来让原文读者加深对于绿光的理解,借用鬼怪片中常见的场景来进行修饰。而译者则在翻译时,直接省略掉了这个修饰词,直接对其他的语句进行了直译。因为在西语表达中,鬼怪并没有冒绿光这一常见现象,因而,此处的省略反而不会妨碍西语读者在阅读到此处时的画面想象,加上鬼怪,反而能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国家鬼怪的其他表现形式。
四、结论
根据对《蛙》全文方言翻译的查阅得出,译者在方言的翻译上,大多选用意译的方式。这一方面是出于西语和中文这两种语言不论是在行文结构,还是遣词造句方面的差异都十分巨大,更多的是出于方言这一特殊的文化负载词,其不仅仅是通俗的语言表达,更是对当地文化和习俗的一种另类表达,采用直译的方式通常不能达成所谓的“动态”对等。只有通过意译的方式,对原文进行不同形式的转换,或增译,或略译,以此来传达词汇或语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而使译文读者能结合本国的文化更好的对原文进行理解,以期达到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的情感诉求。
参考文献
[1]宋庆伟.葛译莫言小说方言误译探析[J].中国翻译,2015,36(03):95-98.
[2]白松强.方言与民俗[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04):117-119.
[3]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4]闫怡恂,葛浩文.文学翻译:过程与标准——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14(01):193-203.DOI:10.16551/j.cnki.1002-1809.2014.01.001.
[5]李翠翠.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7):143.
[6]石锡书,杜平.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7):69-71.
[7]耿小超.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