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生成式AI赋能文科生职业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的逐渐成熟应用为研究背景,在总结文科生当前专业学习效果优劣的基础上,结合ChatGPT等新型AI技术的新功能特点,从探索新型学习模式、未来就业发展方向入手,探析生成式AI技术给文科生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未来职业发展助力。
关键词:生成式AI技术;ChatGPT;学习模式;文科生;职业发展
“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未来的文科教育及文科生职业发展处于AI辅助生存的环境中成为必然的趋势。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语言处理、文本生成、人机交互等领域展现出强大功能,既打破传统搜索引擎的弊端,也将现有人工智能远抛身后。就人文学科而言,阅读、写作和阐释是人文学科最基本的核心素养,而这也是当前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迭代成熟的领域,这对文科生未来职业发展构成一定的挑战。生成式AI技术的强大功能,应使文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便利性去获取知识,提升自己,探索新型学习模式、未来就业发展方向,主动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长具有科学与人文素养,富有创新精神,跨学科、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文科人才。
1.生成式AI技术在文科生应用中的机遇与挑战
1.1生成式AI技术在应用中的机遇
1.1.1生成式AI技术加快知识的共享与传播
在AIGC时代,高密度知识生成使得知识门槛及跨学科知识壁垒快速降低,知识传播的广度、深度、速度加强,为文科生获取全面多元化的知识资源提供广泛的途径。[1]例如,ChatGPT等AI应用可以为人文学者提供在线的研究工具和数据库,以便他们能够更方便地访问大量的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能为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研究和学习提供更广泛的参考和资源,帮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也能对更全面多元学习资源进行挖掘及整合、深入地梳理,较好地做到归纳总结和简单评价,从而加快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1.1.2生成式AI技术提高文科生的学习效率
ChatGPT等新型AI技术,相比人类普通学习过程,具有4个明显优势:速度快、极便宜、水平高、信息全。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可通过学习海量的语料,能够回答包括科学、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并结合对用户偏好、需求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交互方案。[2]以ChatGPT、DALL·E2、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讯飞“星火认知”等为代表的AIGC(AIGeneratedContent,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可视为学习、知识生产有力的辅助工具,文科生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学习和获取知识,能够极大节约筛选文字和码字的重复性工作时间,从而促进思考和探索性学习。
1.1.3生成式AI技术便于文科生翻译类文献的学习
ChatGPT等AI应用可以实现智能化的翻译服务,从而为人文社科类专业提供便利。它可以快速准确地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促进跨语言交流和文化交流。同时也能够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快捷地转换,在国际会议、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古代汉语学习等方面都可以提高效率。此外,ChatGPT还将被应用于翻译插件的开发,通过集成到电脑、手机等设备中,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翻译服务,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3]
1.1.4生成式AI技术可以进行大规模文本识别和处理。
ChatGPT不仅具有非常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还具备强大的分析能力和文本生成能力。在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领域,人们需要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以了解历史事件、社会趋势和语言变化等问题。这种大规模文本处理的工作可以通过AI应用来实现,大大提高了效率。对于人文学者而言,ChatGPT可以利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帮助探索和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从更多的角度和维度开展人文相关的研究。[4]
1.2生成式AI技术在应用中的挑战
1.2.1获取虚假知识泛滥的风险
新型人工智能基于语言模型生成内容,其底层逻辑仍是归纳而非演绎,并不是创造科学知识的过程,无法保证科学性。其归纳的数据部分来自互联网和其他公共数据集,难以覆盖最前沿、存在版权保护以及涉密的学习资料,其使用的语料库可能包含各种错误、偏见或虚假信息,质量和真实性难以保证。[5]例如,有人检索了ChatGPT生成的论文参考文献,结果发现绝大多数文献为杜撰生成,根本不存在。
1.2.2学术诚信问题
文科生如果使用ChatGPT替代完成学业测试,或将ChatGPT生成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交甚至公开发表,属于不诚信或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干扰了对其学习评价的准确性,也将阻碍个人乃至科学的发展。目前已有高校教师在批改课程论文时,发现有学生在利用ChatGPT的强大的系统资源,撰写出“优秀”论文。[6]ChatGPT其核心技术易涉及数据版权、算法专利等问题,造成引发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学术诚信问题。
1.2.3易产生过度依赖性
在高等教育阶段,若ChatGPT为学生完成了资源检索整合、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结果评估等学习的重要环节,则可能会降低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已有调查显示存在学生过度使用ChatGPT的现象。此外,一些人担心,AI应用的发展可能导致某些传统的人文社科类学科失去研究的必要性,从而导致人类智能的退步。
1.2.4安全隐患问题
数据方面,ChatGPT等AI应用过于强大便利的反馈交流体系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回归提供便利的生成机制的同时,也使数据重构攻击和数据成员推断攻击成为可能,很多公开网络上个人信息会被恶意曝光。此外,ChatGPT的训练数据和编码过程可能包含有关性别、种族、民族和残疾状况的偏见[7],这可能会对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研究取向产生不良影响,也会造成挑战知识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2.创设AI辅助下文科生新型学习模式
2.1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提升自主学习效率
文科生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的便利性可以扩大学习途径,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促进自主性学习。例如ChatGPT等AI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线的辅导服务,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辅导。一方面,实现对文科生学习效果的实时监测评估和即时建议反馈,提升自主学习效率。利用人工智能,学生可以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并获得有用的反馈和建议。同时,还可从与高校学生的持续对话中判断其学业水平,掌握其学习需求、个人偏好,为其制定更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打破应试教育的弊端,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教师以班级授课传授知识,学生通过听课、记笔记、做作业等方式学习教材上的知识,学生缺少自主性学习意识和个性化发展。智能时代的到来,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可随时进行,泛在化的学习方式正在更大范围内发生。对文科生而言,生成式AI可以随时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历史背景、视频和练习,以帮助更好地掌握文学知识,还可以与学生进行自然语言交互,帮助他们解答疑问和理解知识。通过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培养能创造、善学习、高情商、懂生存技能的新文科生。
2.2拓展数字人文研究方向,实现跨学科学习
ChatGPT等AI应用的出现意味着人文社科类专业需要与科技领域更紧密地合作,以探索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当代中国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求是全面提升中国文科学术与教育事业的软实力、创造力与教化力,以“求知、育人、服务”为培养目标。因此对于新文科的学习一定要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适应并满足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求。目前生成式AI技术应用可以被视为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的早期版本,具有多模态和跨学科能力,即可将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等领域的技能和概念统一起来,用于理解复杂概念。在跨学科学习和研究上,人文社科类专业可以与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开发更准确、更智能的AI应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人文学科而言,生成式AI等技术提供了其研究所需要的文本生成、跨语言处理、情感分析、语料库建设等技术,将在创意写作与生成艺术、语言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语义网络构建等领域拓展数字人文研究方向。因此,文科生不应该受限于自己的“专业标签”,应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要从博学转向慎思,注重新思想、新视野的发现和建构;要从专学转向通学,消弭文理之间的隔阂,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增加自己的选择和机会,从而创造技能和求职上的无限可能。
2.3加强德育学习,促进人文精神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文科的学习是传承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通过文科素质教育,可以将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文科生需积极思考并回答好人文精神与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有关德育、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一些伦理问题就需要借助人文精神来解决。例如网购、网约车、电子支付等本是便民利民的事物,却成为老人无法跟上时代的鸿沟,沦为“智能难民”。另外,人们对于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的增长,要求法律、教育、新闻、广告等行业都需要更丰富的人文素质和表达能力。文科教育展示的文化的多样性,传承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是当前人工智能难以超越的地方。数字不能离开人文,因为它是人的数字化、社会的数字化。数字化所面临的问题从来都是人的问题、社会和文化的问题。研究人文精神对于帮助文科生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人文价值、人文价值观,提升文科生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发展优势和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3.创新AI背景下文科生的职业发展
3.1.1生成式AI技术对部分文科岗位的冲击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抢占文科资源的现象出现,引发了文科生对未来职业的担忧。近来,AIGC的新突破明显与文科知识活动更相关,比如,ChatGPT擅长文字工作和翻译、编程工作,DALL·E2精于文字生成图像和图像处理,明显对文科生就业的影响更大。可以预见,人类很快将生存在人工智能辅助劳动的社会中,文科毕业生在生活工作中很多问题(如写发言稿、总结材料、文案和策划等)未来都将交于人工智能完成,将导致写作与翻译等文科类就业岗位大大减少。ChatGPT已表现出“类人”的学习和思考方面的特性,它的强势崛起再一次证明: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取代体力劳动,而且可以取代脑力劳动。
3.2增强创新型思维能力,探索文科生职业发展新方向
文科教育要服务于社会,必须扬长避短,变传授文科知识为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超越人工智能的创新创造能力。以ChatGPT为代表的最新人工智能技术所具备的“类人”能力,正打破或重塑着已有职业能力的结构和内容。[8]就当前人工智能而言,在创新能力和情感上仍难以超越人类,这也为文科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因此,文科专业应向以智能、智慧、计算、数字等为核心的路径融合发展,形成新的数字人文发展路径,才能彰显文科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3.2.1创新型思维融入职业发展
生成式AI虽然强大,但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缺陷。人工智能不能理解人类的情感、价值观、文化背景和处理一些复杂的逻辑推理和创造性问题。比如文科生的各种文字写作、多媒体脚本、文稿翻译等工作,可能会首先由生成式AI高水平地完成草稿工作,然后由文科生融入新视野、新思想,做一些创造性方面的调整。在人际社会中,人工智能仍难以胜任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作,尤其是强调组织能力、写作能力、协调能力和交流情感的工作。因此,文科生们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那些AI难以替代或模仿的能力,比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领导力等,注重培养价值观、同理心和人文素养,以匹配未来社会对此类情感性工作岗位的需求,可以帮助人们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有价值的专业人才。
3.2.2人工智能相关技能融入学习工作
“人机协作”强调人和机器间的功能互补,旨在围绕特定目标实现各自能力价值的最大化。利用ChatGPT等高度智能技术,明确技术和人的长处和短板,共同形塑出人机协作、共生共长的生产和服务模式。[8]文科学生可以通过利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学习运用编程、数据分析等技能,提升人工智能技能水平,并将文科基础融入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寻找就业机会。
3.2.3文科优势融入到程序开发应用
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中,ChatGPT等模型的应用和开发都需要丰富的内容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正是文科学生的优势之一。因此,文科学生可以考虑与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合作,共同开发人文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以满足社会需求。
3.3探索新文科学习,拓宽文科生能力新边界
新文科是在现有传统文科的基础上多学科重组,形成文理交叉。新文科之“新”,在于新科技与文科的融合,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区块链、5G等为代表的新科技与文科关系密切,会对文科生就业产生极大的影响。[9]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文科课程体系中,极大拓展了文科的边界,为文科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学习,提升文科生智识水平、创新思维能力和职业能力。对于文科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借助新型AI优点进行提升。
3.3.1通过人工智能提升文科生的办公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产品的落地应用,文科生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产品来拓展自身的能力边界。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大规模嵌入已有的职业和职业系统之中,改变一些职业的形态和内容,并对从业人员提出“人机协同”的能力结构新要求。[8]以智能化办公为例,文科生在职场上可通过智慧办公产品能降低自身的岗位从业难度,同时也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产品来提升自身的办公效率和办公边界。借助于人工智能产品,文科生也可以从事一部分传统工科生的工作任务,为文科生出身的职场人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3.3.2通过人工智能提升文科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2022年11月,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上,聚焦引导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提出了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10]对于文科师范生来说,ChatGPT可以为师范生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帮助,实现“因材施教”。在教学上,ChatGPT能够为教师生成相应的文本,如活动方案、教学设计、随堂练习题教案、教学材料、视频微课,甚至演示文稿、代码和网站等;ChatGPT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分析,自动生成评估报告,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要,并跟据学生的问题和困难,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上,ChatGPT可以及时回答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精准、准确的答案,帮助师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减少学习时间和成本,提高学习效率。
4.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为文科生带来一些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一些机遇。作为文科生,应正确了解生成式AI的工作原理、功能和局限性,思考其辅助学习的可能,达到“人机协作”的功能互补,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技术,探索融合知识和技术,善于创新和思考,增强自身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职业市场中开辟出自己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刘智锋,吴亚平,王继民.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对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影响[J].情报杂志,2023,42(07):123-130.
[2] 张峰,陈玮.ChatGPT与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学习变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37(05):26-33.
[3] 刘晓峰,介心如.ChatGPT在高等教育协作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23,36(18):1-6.
[4] 李少建.ChatGPT对数字人文研究的影响刍议[J].浙江档案,2023(07):48-51.DOI:10.16033/j.cnki.33-1055/g2.2023.07.012.
[5] 张峰,陈玮.ChatGPT与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学习变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37(05):26-33.
[6] 盛晖.ChatGPT大型语言模型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外语教育,2023,7(04):6-10.
[7] Lund B D,WangT,Mannuru N R,etal.ChatGPT and a new academic reality:Artificial Intelligence﹞written research papers and the ethics of the large language models in scholarly publishing[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3,74(5):570-581.
[8] 徐国庆,蔡金芳,姜蓓佳等.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职业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7):64-77.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7.
[9]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
[10] 陈增照,石雅文,王梦珂.人工智能助推教育变革的现实图景——教师对ChatGPT的应对策略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9(02):75-85.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23.02.006.
朱倪(2002-),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语言文化。
通讯作者:刘迎秋(1988-),男,山东临沭人,汉族,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图书情报文献学、域外汉籍。
基金:2023年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生成式AI赋能文科生职业发展研究”(编号:S202310452054)
(指导教师:刘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