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陈岩岩
  
文理媒体号
2024年14期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实验小学 072150

摘要: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学习方式,以及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然后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 动手操作能力的步骤,最后提出行之有效的培养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更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基。但以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看,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占用课堂时间,所以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常忽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看似没有问题,实则缺乏对学生数学各项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或问题,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基于此,下面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重点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兴趣的起源。在以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进行单向灌输教学,这让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了知识,无法产生好奇心。而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直接讲解知识,而是将知识交给学生探究,这让学生对新知识如何形成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既能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又能够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自主学习包含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应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能力之一。而在以往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时间被教师的讲课所占据,课下时间被教师布置的作业所占据,使学生可以独立安排的学习时间十分有限,影响他们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而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教师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工作,可以在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案的基础上,使学生有充分时间进行课内课外的自主学习,不仅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2]。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实施步骤

(一)动手操作前,筹备规划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应利用课前时间,做好课堂动手操作活动的筹备规划工作[3]。首先,教师应结合教学重难点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而在设计中,教师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参与其中,以便于师生选择出最适合的动手操作活动。其次,做好准备动手操作素材的工作。这一工作可以由教师开展,也可以交给学生开展。需注意的是,在学生准备好动手操作素材后,教师应做好筛选,选出少而精的素材,确保学生课上不会出现无效动手操作或是注意力分散的问题。最后,让学生明确动手操作的要求。例如,在课上动手操作前,应认真听教师提出的要求以及给予的指导;在动手操作中,应积极参与、思考,并观察各个细节;动手操作结束后,记录动手操作结果,保留好动手操作材料,待下课时及时整理。

(二)动手操作中,优化环节

第一,导入环节。借助情境、视频、语言等形式,清楚介绍动手操作的活动内容、操作手法、操作程序等内容,使学生接下来能有目的进行操作。第二,探究环节。这一环节就是要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使其在动手中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更为浓厚。第三,交流环节。鼓励学生与同学、教师交流,可以是动手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动手操作成果,使学生在良性交流中,保障动手操作的效果。第四,完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动手操作经验,总结动手操作的方法、技巧等。

(三)动手操作后,拓展活动内容

在学生动手操作结束后,教师不要马上结束教学,而是引导学生适当拓展,使其更全面了解新知识、新方法,并将其用于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学生针对教材知识完成动手操作活动后,教师可以设计更具深度的探索活动,并鼓励他们自主制定新的动手操作的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动手操作及思考等,使其在手脑结合中,实现拓展学习[4]。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和数学学习的欲望

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应让学生先对动手操作产生兴趣,并在动手操作中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和能力。而创设游戏情境方式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游戏内容的引领下,主动参与到动手操作与求知中。

以“认识图形”为例,教师可以创设“图形对对碰”的趣味游戏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些A4纸、剪刀等,鼓励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参与角色扮演活动中。接着,在学生剪图形结束后,教师随机说出一个图形的名字,而剪出该图形的全部学生应组合在一起,没有做出反应或是反应慢的学生会被淘汰,几轮游戏后学生兴致极高。之后,在学生已经对图形产生认识兴趣时,教师及时趁机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也可以摸一摸等,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这两种图形的特点。在这样的动手操作学习中,不仅让学生动手操作兴趣大增,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求知欲望。

(二)针对数学概念,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概念知识点,教师若只是对其讲解,即使教师讲解的十分清楚,也无法保证学生理解概念,这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也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利用具体的表现方式来呈现抽象知识,这就辅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同时也实现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在教学前,教师应确定动手操作的内容及活动,以确保课堂动手操作活动的顺利开展,达成学生知识获取、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的双重教学目标。

以“测量”为例,为帮助学生理解长度这一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首先,要求学生利用毛线测量教室中课桌、黑板等长度,并利用直尺对毛线进行测量。然后,让学生测量树叶、书签等这类不规则图形的长度。最后,让学生对测量的成果进行展示,在此基础上自主总结“长度”的概念。综上,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动手操作与思考中,实现了对抽象概念的学习,而这是传统讲解式教学方式很难达成的效果。

(三)设置课后动作操作作业,实现学生的巩固提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通常会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因此,在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课后动手操作作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实践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多边形物品,并利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测量,完成计算。在学习“轴对称”知识点后,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家庭中的轴对称物品,并完成对其绘画。学生完成这些课后动手操作作业后,会认识到动手操作的价值,更加习惯于在课后进行动手操作,从而保障其学习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教学切入点,设计更多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自主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质量,也为他们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付波 . 在小学第二学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 动手能力的策略[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21(10):30-31.

[2]邹莹 . 指尖无声 花开有声:论小学低年级 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实效性[J]. 智力, 2021(27):51-52.

[3]陈波 . 关于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手操 作能力的思考[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1(09):177-178.

[4]鞠金凤 . 立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动 手操作能力[J]. 天津教育,2021(25): 126-12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