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摘要:本文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相关技术方法和发展路径。介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方法,包括农药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重点讨论农业生态系统建设管理,涵盖了生态环境调节、农田生态系统建设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促进。最后提出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包括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生态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加强农业生态文化建设。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技术方法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作物病虫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压力。过去长期依赖化学农药防治,已经暴露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农产品安全问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如何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有效保护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法
1.1 农药防治技术
农药防治技术是农业中常用的一种手段,通过喷洒化学农药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这种方法能够迅速有效地减少害虫数量,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农药防治技术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效果明显、作用迅速,能够迅速控制病虫害,减少农作物损失。然而农药防治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害虫对农药的抗性增强,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在使用农药防治技术时,需要注意合理施药,按照农药说明书的要求使用,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农药。
1.2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作为一种环保、安全、可持续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段,利用天然生物制剂,控制农作物的害虫和病原体,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相比传统农药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污染,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生物防治技术可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长期使用有助于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同时生物防治技术不易导致害虫对防治手段的抗药性增强,能够延缓害虫对化学农药的抗药性产生,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1.3 生态防治技术
生态防治技术是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自然抗性,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与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技术相比,生态防治技术能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水平,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防治技术有利于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另外生态防治技术有利于促进益虫和天敌的增殖和利用,形成天敌与害虫的自然平衡,从而实现长期有效的病虫害防治。
二、农业生态系统建设管理
2.1 生态环境调节
生态环境调节是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和植被覆盖,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生态环境调节技术能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水平,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生态环境调节技术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水平,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抗病虫能力。生态环境调节技术还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2 农田生态系统建设
农田生态系统建设注重合理施肥和土壤改良,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强调增加植被覆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种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复杂度和稳定性,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建立水源涵养林、湿地和人工湖泊等水体保护区,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中的水资源,维护水体生态平衡,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田生态系统建设还需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探索适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和管理方法。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促进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促进技术注重保护和利用天敌和益虫的栖息地,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增加其种群密度和活动能力,从而控制农田中的害虫种群,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促进技术注重增加农田中的生物多样性,增加植物种类、建立林地和生态廊道等方式,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复杂度和稳定性,增加天敌和益虫的食物来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促进技术注重利用微生物和土壤生物,加强土壤管理、增加有机物质和生物肥料的施用,促进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稳定性。
三、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3.1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在于建立一个稳定、健康的生态环境,使农田生态系统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生态平衡。通过合理施肥、轮作、绿肥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降低土壤侵蚀和退化风险,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强水资源管理,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保护水源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过度开发,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水环境稳定性。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 促进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推广有机农业模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采用生物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施生态种植方式,采用轮作、套作、间作等种植方式,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复杂度和稳定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逆能力。推进精准农业技术,利用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实现农田资源的精细管理和高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加强农业生态文化建设,提倡绿色消费观念,培养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社会各界对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认同和支持。
3.3 加强农业生态文化建设
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和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培养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推进农业生态文化建设,建立农业生态文化品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和生态农业精神,激发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农业生态文化队伍,开展农业生态文化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举办农民文艺演出、农耕文化节等活动,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优秀传统,促进农民对生态环境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农药防治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病虫害,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推广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绿色、环保的防治技术,以及加强农田生态系统建设管理,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发展中相关部门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共同致力于打造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农业生态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刘淑娴.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J].种子科技,2023,41(16):111-114.DOI:10.
[2]张熙,冉一茜.试论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的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09):28-30.
[3]孙慧珠.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原则与方法浅析[J].南方农业,2021,15(23):76-77.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