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中心理资助实践的有效途径

肖夏 史明月
  
文理媒体号
2024年14期
长春理工大学

摘要:本文以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为背景,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探讨了心理资助实践的有效途径。具体探索了心理资助在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中的实践模式、具体操作、效果评估以及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总结了心理资助在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中的作用与启示。本研究为心理资助实践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并对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生资助;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心理资助

引言

近年来,高校不断健全资助育人体系,但与此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却日益突显,如何在保障因灾致贫、因病致贫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引导他们正视困境,建立自立自强的人生观;如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阳光、乐观、自信的心态;如何形成“经济支持-身心发展-感恩回馈”的资助育人良性循环体系等仍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概述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概念

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是指一种强调个体全面发展和持久成长的资助模式。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实困境,注重帮扶减轻学生经济压力、提升学业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与传统单一目标导向的扶困型资助方式相比,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将学生的生活现状、学习成绩、综合素质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考虑在内。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和跟踪机制,及时发现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和支持措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

(二)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与困境

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作为重要的学生资助工作发展方向,已在各级学校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践中,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仍然面临一些现状和困境。其中,心理资助的不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近年来,各种灾情使得不少家庭陷入了经济困境,对人们的心理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对因灾致贫、返贫或是因灾情失去亲人的学生及家庭,除了对其开展经济帮扶外,更重要的则是心理疏导。因此如何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避免其形成应激障碍,减少灾情或其他突发变故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损害,则是做好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一步。但是,目前在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中,心理资助的投入和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二、心理资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一)心理资助的理论框架

心理资助作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强调不仅要关注人的弱点,同样要关注人的长处,不仅要修复损伤,还要关注如何给人力量,不仅要让普通人生活得充实,还要让有天赋的人获得成就。同时,心理资助的理论框架还需要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则,即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价值,关注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另外,社会认知理论也是心理资助的重要理论基础,强调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在心理资助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以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当然,心理资助的理论框架还需要结合教育心理学中的发展理论,以关注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特点。

(二)心理资助的价值分析

心理资助在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心理资助的实践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并更好地适应困境中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例如,针对因学习焦虑而影响学业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情绪管理、认知疗法等手段,帮助他们减轻焦虑,恢复学习动力。而对于在人际关系中遇到问题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沟通技巧训练等方式,帮助他们改善人际交往,增强自信心。

心理资助的实践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发展。在心理咨询和辅导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与自己内心深入对话,反思与了解自己的情感、动机、价值观等,通过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需要和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提高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并为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心理资助不仅关注个别学生,也着眼于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通过开展心理素质培养活动、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朋辈计划等,可以为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学生可以在这个环境中感受到支持、接纳和尊重,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发挥自身潜能、改善现实困境。尤其在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中,心理资助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心理资助在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中的实践探索

(一)心理资助的实践模式

第一种实践模式是个体辅导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心理资助工作者可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工作者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个体辅导模式适用于那些需要更私密和个别化资助的学生,能够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和关注点;第二种实践模式是团体辅导模式,心理资助工作者可组织学生参与心理成长讨论会、团体辅导课程等小组活动,通过团体辅导,学生可以与他人分享经验和困惑,互相支持和学习。团体辅导模式适用于那些需要集体经验和互动学习的学生,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共享;第三种实践模式是在线辅导模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线辅导的心理资助方式越来越受欢迎。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与心理资助工作者进行沟通、咨询。其优势在于方便和灵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地点选择合适的辅导服务。然而,与传统面对面辅导相比,在线辅导的交流方式可能会带来一些限制,例如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障碍等。因此,在选择在线辅导模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二)心理资助的实践困境

随着我国资助政策的全面覆盖,近些年受资助学生人数和金额逐年上升,从数据来看,各类高校都在认真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但是另一组数据也显示,在家庭经济困难群体中,除了经济贫困外,还有不少学生也存在“心理贫困”的现象。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普通学生不同,往往伴有自卑、敏感、逃避、应激障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或生理现象。

一方面是资助育人工作没有形成一个完成的协作模式,尤其在心理资助方面,部分院校忽视了“心里贫困”危害性,便导致即便是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帮扶,也很难让学生真正摆脱贫困,自强自立;另一方面,没有良好的家校共育机制也是各高校心理资助所面临的困境之一。不难发现,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父母的教育程度都不高,缺少对孩子的陪伴和关心,这也导致这类学生常有不安全感、亲子关系沟通不畅等问题,甚至还会存因背负太大负担而心态失衡等情况,所以只有学校一方为学生提供支持显然不够,家庭才是学生最大的力量来源。除此之外,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中的评估与监督机制不完善,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公平性,加大对心理资助的投入和重视,建立健全的评估与监督机制,使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结论与思考

(一)应不断提升心理资助的精准化与协同化

心理资助实践应注重个体差异性和多元化。每个学生在心理发展上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和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心理资助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心理资助实践在不同年龄、性别、专业背景的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采取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实施,不断提升心理资助精准化。

同时,全面培育学生成长需要重视心理资助与学业、生涯等其他方面的有机整合。心理资助不能独立于学业和生涯等方面的发展,而应该与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职业发展中的心理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另外,还应加强心理资助与家庭、社会的协同合作。学校心理资助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学校内部的实践,还与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合作密切相关。可建立心理资助家校共联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资助服务。

(二)应不断提升心理资助的专业化与自主化

心理资助实践应具备科学性和专业性。通过对现有心理资助实践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心理资助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服务,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发现,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应当具备以下特点: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方案,以及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这些因素的整合可以增加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接受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实现心理资助目标。

另外,针对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中心理资助的实践,我们认为在提供心理资助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心理资助能力。自主心理资助能力是指学生具备自我识别、自我管理和自我调适等能力,能够主动应对心理困扰和压力。为此,各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举办心理资助培训、互助小组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心理资助能力,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相互支持和倡导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应注重建立心理资助实践评估与长效机制

综上,心理资助实践也需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评估和调查研究,确保心理资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目前,对于心理资助实践的质量评估还相对欠缺,很难准确评估不同实践方式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借助量化和定性研究方法,对心理资助实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以提高实践的质量和效果。通常可依据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变化来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自我意识与情绪调节能力、学习动力与成绩提升、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变化。还可以考虑对心理资助项目所设立的具体目标进行评估,如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应对挫折的能力等。另外,评估效果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施。一种常用的方式是采用问卷调查,通过量表测量学生在心理健康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另外,个别面谈和焦点小组讨论也是评估效果的有效方式,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感受和反馈意见,还可以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综合评估心理资助实践的效果。

未来,我们还可以从不同形式和方法、长期效果、质量与效果评估、特定群体需求以及与其他领域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研究心理资助实践的效果与学生发展的长期关联,探索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 房敏[1],纪薇[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建构[J].教育观察,2021:6.

[2] 李义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68-70.

[3] 王云云.基于发展型资助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构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9:87-90.

[4] 朱娟霞,徐燕,王倩.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C].2019.

[5]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1.

[6] 发展型资助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探析[D].浙江大学,2019.

[7] 王娜.以“精准资助”的方式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9:130-131.

[8] 陈志新,马莉.高校精准资助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路径[C].2020.

作者简介:1.肖夏(1987-),女,吉林白城人,长春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2.史明月(198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

(吉林 长春 130000;课题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思政专项课题;课题名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SZ223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