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儿童视角的非遗文化传播研究
——以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为例
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非遗传承要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继续教育。本研究基于儿童视角情感化体验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入研究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特点、历史渊源以及对传统文化在儿童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旨在让儿童能够更好的在当代社会中传承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乃至更多非遗文化,推动非遗文化在儿童中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播;桃花坞木刻年画;儿童视角
一、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文化传播对于儿童的价值体现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其历史源远流长,且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寓意使其成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播媒介,对儿童的文化启蒙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在认知层面上启迪了儿童的智慧,还在情感和道德层面上对其进行了塑造。其图案多以历史故事、传统民俗为题材,通过这些图案的展示,儿童能够在观赏中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历程,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逐渐形成对艺术的审美观念。桃花坞木刻年画中还蕴藏着许多价值观念,如家庭和睦、孝道敬老、友爱互助等,儿童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二、面向儿童传承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面临的挑战
本研究根据人们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了解、喜爱程度及是否愿意为传承和保护桃花坞木版年画等设计问卷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向附近居民及桃花坞木刻年画匠人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共发出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00份。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和桃花坞大街一带。在研究对象中,68%为成年人,其中70%成年人非常愿意向孩子介绍木版年画。
根据对基于儿童视角以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为例的非遗文化的调查问卷的汇总,面向儿童传承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了解程度较低
随着社会变革和城市化的推进,很多儿童成长于城市环境,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事物,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流失。而对于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缺乏足够的认同感,从而降低了传承的积极性。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对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了解程度较低,大多数对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工作忽略了儿童视角的独特性,儿童在生活中接触的传统文化元素减少。互联网文化的冲击使得儿童更容易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度相对较低。
(二)教育对传统的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
对于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类似的传统手工艺,相关的教材和教学资源相对较为匮乏。随着教育体系的变革,当前教育体系更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培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因此,儿童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环境下接触和学习木刻年画的机会较少,导致教育对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缺乏意识。
(三)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不易激发儿童兴趣
调查发现,由于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互联网的普及,儿童更容易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数字化内容,而传统的木刻年画显得相对陈旧。电子游戏、动画片等现代媒体形式吸引了大量儿童的注意力,相较之下,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显得相对传统、静态。电子媒体的丰富多彩、交互性强的特点,使得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儿童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儿童更多地倾向于接触数字媒体,例如电视、手机和电脑等。这些媒体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娱乐内容,与传统木刻年画相比,更易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
(四)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技艺传承受限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传和师傅传承,但这种方式需要长时间学习和专业指导,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然而,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相对较弱,可能无法完全掌握和表现这种技术。此外,年轻一代的生活节奏较快,可能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学习这门艺术。少数孩子表示很难专注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且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苏州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而地域性传统文化往往面临着被全球化文化冲击的挑战,使得传承面临了更为严峻的局面。
(五)传统技艺复杂且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现代市场对消费品的需求日益提高,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现代儿童更容易接受生动、富有活力的艺术形式,消费需求逐渐偏向现代化的玩具和娱乐产品,对传统木刻年画的需求减少。在机械化生产方式的背景下,手工制作的木刻年画技艺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掌握,需要较长的学习周期,而现代社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迅速的职业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家可能更注重利润而忽视了对木刻年画的传承,商业化导向可能会使得制作工艺被简化,导致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失去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三、探讨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儿童行为心理相结合
(一)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特点和儿童心理的关联
在图案认知上,儿童能够较为准确地辨认出年画中的各种图案,如花鸟、人物、器物等。同时,他们也能够通过图案的形态、线条和色彩等特征,感知到年画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在故事情节理解上,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故事情节多以传统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为素材,对于儿童而言,这些故事情节是他们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对儿童行为心理的影响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对儿童的认知水平有影响,同时也对儿童的行为心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丰富色彩、生动形象、吉祥寓意和美好故事能为儿童提供视觉刺激、情感表达、文化传承和想象力激发等多方面的益处。这些益处有助于儿童在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图案和故事情节都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观赏年画时,儿童可以自由地想象出年画中的人物和动物的故事情节,从而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
四、基于儿童视角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文化传播展望
儿童是民族延续的基础,其视角和成人有着巨大的差别,儿童时期所形成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观念对其成长及十年、二十年后的社会非遗保护传承趋势至关重要,是连接当下与非遗文化传承的纽带。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对儿童教育具有深远而独特的影响。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丰富的图像和深刻的寓意,为儿童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教育资源。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通过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实际的教育效果,对儿童教育的产生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为儿童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未来这种深厚的文化传承将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其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面对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参考文献:
[1]陈少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 山东大学, 2014.
[2]褚乐阳,谭悦,陈卫东. 面向儿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 [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9 (04): 143-148.
[3]周裕兰. 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研究 [J]. 广西社会科学, 2013, (08): 48-5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于儿童视角的非遗文化传播研究——以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为例”(项目编号202313983039Y)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