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跨学科教学模式下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评价与探讨
摘要:跨学科背景下,将初中诗词教学与各学科相互融合,并以此展开探究,让学生对古诗词有一个更为精准、透彻的了解,感悟古诗词中诗人的情感,了解与其有关的历史背景,分析其中暗含的意境等。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情操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学素养。本文围绕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引入跨学科视域教学模式,旨在找出有助于初中诗词教学的科学模式和策略。本文以音乐、美术、历史学科为基础,探讨在跨学科教学模式下,中学语文古诗词教育的评价与探讨。
关键词:跨学科;教育评价;诗词教学
在跨学科教学模式下,中学语文古诗词教育的教学目标应更为明确和具体,不仅关注学生对古诗词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学习能力。评价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要看其是否清晰表述了古诗词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目标,是否能够引导教师和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与学。同时,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基于此,本文就跨学科教学模式下中学语文古诗词教育的评价进行探讨。
一、与音乐结合,提高古诗词兴趣
古诗词教学内容的评价是中学语文古诗词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教学内容是否丰富多样,要看其是否涵盖了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文化背景、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同时,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时代性也是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古诗词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内容应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古诗词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以《水调歌头》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进行朗诵,后欣赏音乐《明月几时有》,最后学生再自行朗读感悟诗词的魅力。
当古诗词与音乐结合后,其评价维度、评价方法以及教育评价相关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教学目的明确性:古诗词与音乐结合的教育活动应明确教学目的,如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等。
2.教学内容适应性:选用的古诗词和音乐应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相适应,确保他们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3.教学效果评估:通过测试、观察、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估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成果,了解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4.教育意义延伸:除了艺术层面的评价外,还应关注古诗词与音乐结合对学生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思考如何将其融入到更广泛的教育实践中。
二、与美术结合,感悟古诗词意境
(一)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
教学内容是古诗词教育的核心,评价教学内容是否丰富多样、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衡量古诗词教育质量的又一重要标准。美术作品中含有多种视觉元素,包括线条、色彩和形状等,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诗词当中,以此来描述诗词想要表达的情感,组合盛诗词的场景。透过美术作品,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和体会,这是一种新型的诗词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借助《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词,将其与美术作品元素相互融合,先由教师完成示范朗诵,然后向学生展示基于此诗词绘制的美术作品,如水彩画或油画等。
教师为学生展示古诗词美术作品,由学生自行观察和想象,分析其中含有的各种美术视觉元素,如线条的使用情况和色彩应用等,透过线条和色彩等元素夜晚的特点。随后,师生展开讨论,分析诗词内容和作品图画之间的内涵和关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与诗词的意境进行联系与比较。交流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共同学习诗词中所应用的各种手法,感悟诗词意象。例如在此诗中枯藤老树昏鸦使用了哪种修辞方法?等等。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学习,借助美术作品的形式,感知诗词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想法展开美术创作,采用各种方式表达出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古诗词教育中,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评价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是衡量古诗词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美术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想象空间,通过观察和思考美术作品,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和联想,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诗词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诗词的意境。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钱塘湖春行》这首诗词时,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以服务于有关的作品。可以是与钱塘湖有关的绘画,也可以是山水图景。教师安排学生自行观察和思考,仔细分析图画中的景象。根据图中连绵的群山以及河流展开想象,与此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提问,借助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如学生在学习和观察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感觉?等等,然后要求学生展开写作,自行思考和想象,采用文字的形式表示出自己对诗词内容的认识和看法,文字题材不限,可以是散文形式亦或是诗歌形式。学生以文字的方式展示出美术作品景色的赞美,表达自己的情感,将作品、诗词理解以及美术图画相互结合。最后就学生的作品进行共同讨论,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表达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
三、与历史结合,感受古诗词情感
结合历史,品味古诗词中的情感,是一次穿越时光的旅行,是对古人内心世界的探寻。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它们不仅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貌,更展现了诗人的情怀和抱负。
以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为例,诗中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在历史的长河中,唐朝是一个辉煌而繁荣的时代,而杜甫却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年代。他的诗中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种情感与历史的背景紧密相连,使我们在读诗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深沉情感。
再如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抒发了诗人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和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苏轼通过借用这一历史事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对英雄精神的赞美。这种情感与历史的结合,使我们在读诗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
古诗词与历史相结合,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诗人的情感世界,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诗词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让我们在品味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因此,我们应该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古诗词教育与历史结合的评价需要关注历史背景的准确性、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历史与诗词的关联性、历史思维的培养以及跨学科融合的效果等方面。在教学评价中,教师需注意历史信息的准确性、平衡教学内容的比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学生的反馈与互动以及关注过程与结果的结合等事项,以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教学的质量。
结语
跨学科视域下的中学诗词教学确实是一种创新且富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框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立体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另外,在实施跨学科诗词教学时,评价方式同样重要。我们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学生对诗词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重视他们在跨学科学习中所展现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不断优化跨学科诗词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成晨.跨学科下的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3,(12):4-6.
[2]曹诗淇.中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方式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4):109-111.
[3]徐宁.基于跨学科的中学古诗词教学研究[D].江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