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的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践

谢小霞
  
文理媒体号
2024年26期
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泉州 362122

摘要:本文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小学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践。首先,介绍了核心素养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意义;其次,分析了小学德育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小学德育课程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本文旨在为小学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德育课程;课程设计;实践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道德素养在内。小学德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需要从核心素养的视角进行设计与实践。因此,本文将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学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及意义

1.1 核心素养的概念解析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一系列综合能力和品质。它不仅包括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强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可以分为认知素养、情感素养、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和实践素养等几个方面。认知素养指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能力;情感素养强调了学生的情感认知、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能力;道德素养则是指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能力;审美素养是指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实践素养则是指学生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的能力。这些素养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1.2 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意义

核心素养强调了个体的发展和整体的发展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教育往往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而核心素养则通过综合性的培养,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核心素养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仅仅掌握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和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再次,核心素养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二、小学德育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求和兴趣爱好,以便更好地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学生的信息,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德育课程。比如,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德育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素养。在德育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引导思考、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比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感分享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情感交流的乐趣,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沟通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要求教师注重个性化发展和差异化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在德育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2.2 融合性与整合性的方法

融合性与整合性的方法要求将德育内容与学科内容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德育元素融入到各个学科中去。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品味人生道理,培养他们的情感情操;在数学课上,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创新意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同度和兴趣度,还能够促进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整体提升。融合性与整合性的方法要求将德育活动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生活化、体验性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融合性与整合性的方法要求将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比如,可以开展家校合作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德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形成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良好氛围。

三、小学德育课程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3.1 学生多元化的特点与个性化的需求

小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德育课程需要考虑如何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设计。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德育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德育课程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3.2 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培养

传统的德育课程注重知识传授和灌输,而现代德育课程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德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教师需要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德育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组织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四、结论

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下,小学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践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加强家校合作与社会资源整合,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希望本文能够为小学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史赟.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生活化课堂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算,2024,(10):128-130.

[2]丁子涵.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与德育的整合分析[J].智力,2024,(07):195-198.

[3]龙庆义.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德育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03):181-18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