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中学段叙事性文本“三读一练”教学例谈
摘要:叙事性文本的课文占了小学语文教材的"半壁江山"。“三读一练”阅读教学模式是在推进数字资源与阅读教学的融合实践中逐步生成的较为稳固的教学环节和活动程序,为阅读教学提质增效提供真实起点,这是核心素养发展背景下的教学必然。
关键词:叙事性文本;小学中学段;三读一练;阅读教学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甄选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叙事性文体的课文占了小学语文教材的"半壁江山"。教学叙事性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它的表达之妙、品味它的语言特质、体悟它的写作方法等,使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掌握表达技法、领悟写作艺术,从而提升叙事性文本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有效解读叙事类文本?特别是处于转型期和过渡期的小学中学段。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度地讲解阅读知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轻视淡化,缺少举一反三、主动迁移运用的能力,导致阅读效率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影响了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提高。从学生阅读表现来看,学生阅读兴趣不高;信息整合能力不强;审读视觉单一,对文本内涵的思考表达是浅层的,是零星散乱的;不善于把握信息间的内在联系,思维深度和广度难以提升。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数字化教学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当中,尤其是语文阅读课堂的使用。“三读一练”阅读教学模式是在推进数字资源与阅读教学的融合实践中逐步生成的较为稳固的教学环节和活动程序,一读即“铺垫式导读”,利用文字、图片、音效、视频等创设情境,介绍背景资料、文本特色等;二读即“探究式品读”,利用思维导图将逻辑关系、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信息加工与思考;三读即“拓展式延读”,结合类文阅读、表演、绘制连环画等形式,融入学生个人对角色以及文本内容的理解;一练指“课堂书面练习”,根据课型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设计5-8分钟的阅读书面练习。此四个环节可根据教师的教学需要,交替贯穿教学过程,彼此相辅相成,相互推进。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是对教师言语智慧和精神境界的一种磨砺和修炼.有了精彩的文本解读,才会有出彩的语文课堂。本文以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叙事性文本阅读课堂教学为例,来谈谈叙事性文本教学如何做到“三读一练”。
一读即“铺垫式导读”:利用文字、图片、音效、视频等创设情境,介绍背景资料、文本特色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也能激发他们的好奇之心导入当堂课的知识点,能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设计了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向同学们引荐一位世界级的大作家、大文豪——维克多·雨果,这位是世界级作家雨果,你对他了解多少?先分享学生收集到的信息,然后利用八桂教学通数字教材的人物简介,以视频的形式展示,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拓展阅读兴趣。
二读即“探究式品读”:利用思维导图将逻辑关系、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信息加工与思考。语文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各类知识体系错综复杂,知识点包罗万象,因此在学习语文时,首先要以大局观去理清来龙去脉,把握其知识要点,这是对语文的整体认知。叙事性文本,简单来说,就是写故事的这一类文章的总称。这一类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事情叙述完整,在文中可以找到明显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往往较差,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思维导图,方便学生在脑海中根据思维导图构建文本逻辑,形成叙事性文本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如下设计:
学生放录音朗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遇难”这件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1.教师提示:回顾方法:第六单元“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运用学过的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提炼小标题,梳理课文脉络。
学生小组交流,凝练小标题,概括大意的小标题可以有不同的说法,但要言简意赅。
预设:小标题为“大雾夜航---海难发生---组织救援---赞扬英雄”。
根据小说中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同学们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创造出思维导图。
中学段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在一步步的引导下逐渐提升。学生信息的加工与思考后,引导学生发现细节,因为在叙事类文本中存在着许多的细节,对这些细节进行研读,任何一个细节的品读都有可能启发学生的阅读感悟,成为教学中的突破口。
三读即“拓展式延读”:结合类文阅读、表演、绘制连环画等形式,融入学生个人对角色以及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类文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是极大的补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实践证明,"类文阅读"可以更大限度地突破"课本"与"课堂"的束缚和限定,使阅读课上"教什么"更加清晰明朗,可以使学生学得更透彻,一课一得、一课两得,学得更扎实;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好地实现整体性阅读、课内大量阅读;实现"阅读策略"和"任务群"两者更好地融合,进行有机、有效整合,实现策略推动类文阅读、提升学生思维,提升语文学科素养。表演和绘制连环画、手账等形式,让学生由构思落实到表现,激发学生的参与感。执教《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时,我设计为:奶奶讲了哪些宝葫芦的故事?选择其中一个,请发挥想象,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让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到创作。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让学生演一演船长与船员的对话,在对话和表演中感受船长的镇定、指挥有方。
一练指“课堂书面练习”,根据课型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设计5-8分钟的阅读书面练习。此四个环节可根据教师的教学需要,交替贯穿教学过程,彼此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现在教学有个有趣的现象:课内阅读,在精讲精练之后,学生做题往往没有出现多大的问题,但是考试的课外阅读,往往是学生失分最多的,如果阅读题难度加大一些,学生便会做得一塌糊涂。如果我们仅仅将目光聚焦在试题中,就片面了。因为学生对阅读技能的一知半解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阅读技能好比学生身上的工具,一旦拿好这个工具,面对阅读将事半功倍。但是,我们精读了那么多文章,学生一到考试的战场,就将自己的阅读武器抛之脑后,白白浪费了技能。“三读一练”阅读课堂教学根据课型特点设计阅读,引导学生开展延伸性思考,读写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设计了一篇课内阅读,其中一题目围绕关键词赏析“理解一下“笔直”和“逼”说明了什么?”考察来巩固所学知识,落实人物分析和品读。
数字化背景下的叙事性文本“三读一练”阅读课堂教学,指导小学中学段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并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熏陶高尚情操与趣味,提升语文素养,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黄培霞.语文核心素养关照下的识字教学例谈[J].福建教育研究.2016,0(7).92-94.
[3]江柳嫦. “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实践--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阅读课堂教学为例[J]. 教育信息技术, 2019(12):20.
备注:本文系桂林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数字资源规模化应用”研究专项课题《基于数字资源的小学中高年段语文叙事类文本“三读一练”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2Z—6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