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形势下城市更新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初步探索与思考

孙燕
  
文理媒体号
2024年25期
河北电信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在当今科技驱动城市变迁的大潮中,上海的城市更新进程紧随数字化的步伐迈入了全新的领域。特别是自2021年9月1日《上海市城市更新法规》实施以来,对数字化应用的需求在城市更新项目中日益凸显,推动着构建出高度智能化的平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在这一变革背景下,如何创新性地构建并优化城市更新的数字化平台,以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和提升效率,展开初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思考。

关键词:新形势;城市更新;数字化;平台建设

一、城市更新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初步探索

(一)数字化平台应用的对象和需求

理解城市更新数字化平台的核心应用焦点首先在于明确其核心使用者,因为他们的需求差异显著。根据《条例》的规定,上海市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是主要的应用对象,目标是构建一个全市连通的城市更新信息管理系统。系统旨在协同推进、监管城市更新活动,为项目执行和全程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持,并公开相关政策和举措。因此,平台的关键功能包括信息发布和管理。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平台还需适应不同层级管理机构的独特需求。例如,市级管理者主要关注整体项目的展示、进度监控、审批流程以及数据分析和评价,可能还需要接收区级部门的详细项目审核结果。区级管理者则侧重于项目审核和信息发布,而区域更新主导者和物业权利人则需要平台来查看信息、管理项目、提交方案和分享合作机会。对于公众,查阅政策和提出反馈是主要需求。这些差异性需求清晰地表明,城市更新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定制化设计,并确保各个平台间的无缝衔接。这种精细化的设计策略对于满足多元化的使用者需求至关重要。

(二)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总体构架

城市更新的复杂性体现在其多元且系统的特性,涵盖了居住环境、公共空间、文化传承、产业结构变迁、商业活动、公共服务等多个维度。为了满足不同管理主体和用户对于城市更新项目全周期管理和数字化工具的个性化需求,城市更新数字化平台的核心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全面性、直观性和智能优化。首先,构建一个全方位覆盖的综合数据库,囊括了城市更新的各个领域,包括居民生活、空间布局、历史文化、产业转型、商业办公及公共服务等。这个数据库汇集了规划、土地、房产等各类数据,以业务、空间和指标数据等形式存在,目标是整合这些信息,形成统一的数据基础,每个更新项目都有详细的档案,为精细化、信息化和多维度评估提供有力支持。其次,设计一个可视化大屏,它整合了全要素数据库的信息,通过直观的图表呈现城市更新项目的各个维度,具备深度挖掘、分类展示、交互分析、实时更新和动态监控等功能,强化了多层次展示、数据共享和统筹管理的能力。再者,建立一套全程可追溯的流程管理体系,遵循《条例》关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规定,将城市更新项目从初始到运营的所有环节纳入监管,通过细化流程节点,确保从项目策划、规划实施到运营维护的无缝衔接。此外,开发一个全平台连通的业务操作平台,鉴于城市更新涉及众多政府部门的合作,如规划、住房、经济、商务等部门,这个平台需要与其他系统无缝对接,促进信息的实时共享,形成数字化协作网络。最后,制定一套统一、标准化的业务操作规范,确保数据集成、流程管理和平台接口等方面的规范化,这有助于各模块的高效构建,推动数字化平台的整体结构化和规范化进程。

(三)数字化平台建设技术构架

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全面的数据采集体系,以生成稳固的基础数据库,同时借助先进的二维空间数据分析和三维建模技术,精确描绘现状,设计出详尽的更新策略路径。为了有效管理,该平台需遵循MVC设计模式和SOA架构理念,利用RESTful API技术强化前后端数据交互,实现无缝集成和可视化呈现。平台的架构划分为五个层次:

1. 基础设施层:作为城市更新区域管理系统的核心基础,它提供了运行所需的网络和存储资源,以及服务器、安全保障设备和边界控制设备等硬件支持。

2. 数据资源层:包含丰富多样的信息,如项目计划、基本信息、审批记录等核心数据,还有规划、地形、社会经济及社会治理等相关数据,为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提供坚实的底层数据和业务支持。

3. 支撑层:作为平台的核心服务层,负责统一身份验证,并为业务管理与集成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组件服务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

4. 应用软件层:依据项目特性,整合二维和三维数据库成果,融合现状管理、政策汇总和权限管理等多个关键模块,通过调用底层引擎并辅以定制化的业务逻辑和流程,确保平台核心功能的实现。

5. 用户层:面向各类用户群体,包括决策者、执行团队和保障人员等,设计直观易用的界面,满足他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和操作权限。

二、城市更新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初步思考

(一)单一维度数据基石

以业务需求为核心,依托于“人—屋—户—产权—标识”这一主线,构建起包含房屋权益、功能用途、维护改造策略、公共设施详情等多元属性的标准化数据库。这个基础信息库为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二)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通过GIS地理信息技术的创新,二维空间内实现了房地信息的可视化展示。通过地形图、卫星图像、宗地图和专项规划图等,整合并叠加各类图层,模糊搜索和空间定位功能使得用户能直观地理解区域内的建筑分布及其关联信息,为城市更新提供二维空间的决策支持。

(三)三维BIM智能整合平台

三维BIM技术将一维基础数据与二维GIS融合,呈现多维度信息的动态视图。通过实景扫描和360度全景捕捉,记录建筑现状,使用户能在虚拟环境中探索建筑内外空间。同时,数据库技术将建筑数据分类并集成至BIM模型,促进信息的全面收集和应用,无缝衔接实境与数字信息的交互体验。关于BIM技术的应用路径,主要包括数据获取、处理和应用三个环节。数据采集主要依赖室内室外扫描和无人机高精度摄影,获取建筑核心空间数据。信息处理则涉及空间数据整理、逻辑关系梳理以及关联性分析。而在各个工程阶段,如设计、施工、运营,处理后的数据将被深入应用,实现互动式操作。

(四)四维时空变迁框架

将三维BIM模型与时间维度相结合,形成四维时空框架,描绘出城市更新从过去、当前到未来的演变轨迹。借助数字化平台,四维时间更新体系不仅用于信息实时共享,还能协同监督项目实施过程,确保从筹备、规划到运营的全程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五)五维数据算法模型体系

近年来,商业和办公物业市场普遍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一些新兴城市的开发项目收益未达预想。推动城市更新项目不能仅仅依赖于设计层面的理念,更关键的是要确保项目的实践操作可行性。对于项目的主导者来说,资金与利益的均衡是城市更新成功与否的核心要素,也是决定项目落地的关键环节。上海作为发展引擎,亟需借助大规模的更新项目来驱动,并促进社会各方力量的深度合作,寻求多元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利用数据算法模型——尤其是数据分析的多维度框架,对于破解这一挑战大有裨益。通过在算法模块中输入诸如土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等基础信息,以及规划建筑面积、租金增长趋势、额外税收收益和基准利率等变量,算法模型能够计算并输出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等关键收益指标,为实施主体的决策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三、总结

在城市变迁的过程中,提升和重构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智能体系被视为关键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新的应用和需求层出不穷。这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城市更新注入活力,孕育了众多智能化的应用模式。在深入研究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改造中,我们探讨智慧应用的新领域,并提出相应的智能系统升级策略。遵循城市的运行逻辑和发展趋势,借助数字化手段及各种支持工具,确保城市更新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同时利用数字平台实施动态监管,实现全周期的管理目标,这是极其关键的。

参考文献

[1]詹景祥.智能管控系统在城市更新调查中的应用[J].地矿测绘, 2021,37(03):12-15+19.

[2]张莉.多主体参与下的城市更新项目难点简析及若干对策[J].城镇建设, 2021(07):440-441.

[3]张永珍.上海市城市更新系列政策的调研与评估[J].上海房地, 2017(07):21-22.

[4]匡晓明.上海城市更新面临的难点与对策[J].科技发展,2017(03):32-3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