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质生产力下的非遗文化传承与数字化创新融合研究

陈颖 毛驰枫 何彦乔 麦嘉维 欧阳莹
  
文理媒体号
2024年17期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民间手工艺品拥有着千年传统艺术的精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现代科技冲击下,面临人绝艺亡的困境。本研究将从新质生产力角度,结合数字化科技创新与非遗资源,探索打造全新非遗文化传承方式,利用数字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进行活态、科学、有效的传播,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及现实价值,将非遗文化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转换成商业价值,提升非遗技艺趣味性和产品的传播性。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创新在非遗保护中的功能与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非遗传承,数字化创新,创新融合

一、引言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央财办将“新质生产力”解读为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对建设数字强国与文化强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活态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文冬妮,2021)。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获得新高度。国务院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实施“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2022年5月出台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力提升文化数字化水平。2023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发布了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化行业系列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自此非遗数字化实现了有“标”可依。可见政府对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之重视,将数字时代下的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工具在非遗领域发挥所长显得至关重要。

清远市作为广东省的一个旅游文化重镇,以优异的乡村振兴发展成绩领跑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资源,但同时其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尝试以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结合“互联网+数字经济”的新时代背景,从发挥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对清远市非遗传承与创新实践进行分析,探究非遗数字化创新的核心要素和实践路径,以数字化创新手段深入激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影响力,让中华文化在人文土壤上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二、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现状

清远毗邻广州市,地处北江中上游,是粤北生态屏障区。清远作为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城市,共有2区2市4县,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清远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千百年的传承,给如今高速发展的清远留下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涵盖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体现出较强的多样性、地域性、群众性和活态性。

至2024年,清远拥有6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9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50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县级361项。已确认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20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79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5个,市级非遗工作站16个(毛远策等,2024)。清远作为广东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不仅是全省唯一的壮区,也是过山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保留着独具特色的民族特色。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区来看,北部与南部在民俗上大同小异,在音乐、舞蹈、美术、曲艺以及信仰等方面差异较大,部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如连南三排镇耍歌堂、英德大湾舞火麒麟、连南瑶族“千人长鼓舞”、阳山凤舞等(王帅,2022)。

清远积极地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不断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利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使清远非遗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亮点纷呈。利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如千年瑶寨5A景区、油岭文化旅游特色村4A级景区等,一些非遗活动不仅成为品牌,走出国门远赴欧洲参加民间艺术交流;“瑶族长鼓舞”“燕尾龙舟”等非遗题材的文艺作品进京演出并获奖;英石假山盆景、沙河鸟笼等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的非遗文创产品崭露头角。清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更是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专区”,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让非遗“活起来”、“播出去”,推动数字化文化传播与服务,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和利用。

然而,清远非遗主要分布在连州、连南、阳山等地区,该地区的共同点是消息闭塞、年轻劳动力不足,导致非遗文化传承难以延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部分非遗文化在这样的境况下流失。长期以来,清远地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尚不够了解、熟悉,也导致非遗传承与发展呈下滑的趋势,大量优秀文化遗产发展方向混乱、后继无人、传承断层、受到破坏等。非遗保护与传承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数字化建设背景下问题更为凸显。

三、数字化创新在非遗文化传承上的核心功能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正处于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传统的传承方式,如口传心授、言传身教,虽然富有情感和温度,但受限于时空和人力,难以实现广泛、高效的传播。而数字化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成为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姚国章,2021)。“构建数据库是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数字,激活非遗在数字时代生命力的基础”(刘颖,2023)。通过数字化科技创新与非遗传文化传播的创新融合,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能推动本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方面效果。

(一)信息采集功能

数字化创新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强大的信息采集功能。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采集非遗项目的相关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这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准确的信息才能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清远市佛冈县,数字化技术被用于采集当地的客家山歌。通过高保真录音设备,采集山歌的旋律和歌词,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通过数字音频技术,可以录制传统音乐类连山过山瑶民歌、过山瑶史诗-盘王大歌、连南客家山歌、水路歌非等遗传承人的演唱、讲述等声音,并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保存。

(二)信息存储功能

在信息化记录阶段,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发挥着主导性支撑作用。这一技术侧重于采用录音、拍照、录像和数据库建设等“在库”型方式,为非遗的抢救性保护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数字数据库、云存储等技术,可以将采集到的非遗项目信息进行长期、安全的存储,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这对于非遗项目的长期保存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长期、安全的存储才能确保信息的可持续性和可用性。在清远市连州地区,数字化技术用于保存当地的剪纸技艺。通过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将剪纸作品进行高清扫描和存储。这些数字文件可以永久保存,并随时被播放和分享;突破了传统的线下演出方式,大大提高非遗项目的传播率。

(三)信息展示功能

通过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可以将非遗项目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提高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度。这对于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生动、形象的展示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参与。在清远市英德市,数字化技术被用于展示当地的石雕工艺。通过VR技术,观众可以在家中体验到石雕工作室的实景,观察石雕技艺的制作过程。

(四)信息传播功能

数字化创新为清远非遗保护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传播功能。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可以将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信息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扩大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广泛的传播才能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在清远市阳山县,数字化技术被用于推广当地的瑶族舞蹈。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将瑶族舞蹈的表演视频进行分享和传播,吸引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五)信息传承功能

数字化创新为清远非遗保护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传承功能,将非遗项目的技艺、文化内涵等以数字化的形式传承下去,避免因时间流逝而丢失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教育与培训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学习方式。传承人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与其他传承人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清远市连山地区,数字化技术被用于培训新一代的瑶族织锦传承人。通过数字教材和在线课程,年轻一代可以学习瑶族织锦技艺,促进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六)信息教育功能

非遗文化不能深入人们的视野,就谈不上更好地传播(杨曼,2018)。数字化创新为清远非遗保护提供了高效的信息教育功能,通过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手段,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将非遗项目知识广泛传授,提高公众认知和了解。青少年通过STEAM教育项目及非遗研学活动考察,结合网络课程、在线教育平台、远程教育等方式英德绿茶制作技艺、滨江熟晒笋干制作工艺、英德东乡闷头烧制作技艺的技巧进行传播。这些方式具有灵活性和便捷性,可以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四、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非遗传承数字化创新探索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具有变革性和创新性的生产力要素或形态。它代表了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包括了数字化生产力与知识生产力等各种数字化创新手段,涵盖新材料产业、空间技术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创意产业等多个领域。这些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变革,也为非遗传承带来了新思路。

(一)非遗+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数字技术包括数字影音、数字出版、数字广告、数字人、电商直播、社交网络、VR/AR等多个领域,它们以数字化、互动性和实时性为特点,为非遗文化的展示、传播和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1. 新媒体数字技术应用于非遗文化的展示和宣传。通过数字人直播、高清影像、3D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可以将非遗传承人、非遗技艺、表演和作品以更加逼真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吸引更多关注和参与。

2. 新媒体数字技术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非遗文化进行精确的记录和保存,防止其因时间流逝和人为因素而消失。这种数字化的保存方式不仅方便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学习,也为后续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参考。

3. 新媒体数字技术还为非遗文化的商业化开发提供可能。通过数字化营销、电商直播等手段,将非遗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影响力,还可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创新中来,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二)非遗+元宇宙

“非遗元宇宙”通过整合扩展现实、数字孪生、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创造了一个虚实相融的数字空间,使得非遗文化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各非遗文化发源地的服饰、节日、歌舞等民风活动都有着悠久历史,是建设元宇宙极佳的空间蓝本和故事题材。元宇宙中VR、AR等技术能够还原非遗产生和使用的历史语境,让用户产生沉浸感,有助于“活态化”传承非遗。

通过元宇宙技术,清远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连山过山瑶民歌、过山瑶史诗-盘王大歌、连南客家山歌、水路歌、过山瑶众人堂、三和洞添丁挂灯仪式等过程,观众可以在手机上观看滨江熟晒笋干制作工艺、英德东乡闷头烧技艺的详细过程,并与之进行互动。

从文旅融合及景区数智升级角度,游客得以一边游走非遗景区,一边即时玩MR实景剧本杀;戴上VR眼镜开启非遗景区全景飞越体验,畅享远端元宇宙空间,在景区内体验AR虚拟购物,借助NFT生成数字门票,对进入元宇宙空间的用户,按照其进入次数、体验项目收费,拓宽盈利渠道,完善非遗元宇宙体验收费机制。

(三)非遗+ NFT数字藏品

数字藏品源于国外NFT(全称为Non-Fungible Token,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映射特定资产的“非同质化代币”)概念,是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应特定的作品、艺术品生成的唯一数字凭证。数字藏品赋予了传统文化更为年轻化的样态。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构建和完善,在各类数字藏品中,非遗、文博等传统文化类藏品频频“出圈”,颇受市场和藏家青睐。

1. NFT数字藏品为非遗文化提供了全新的展示和传播方式

通过NFT技术,非遗作品、技艺和表演等被转化为独特的数字资产,并在区块链上进行登记和确权。这使得非遗文化能够以全新的形式呈现给公众,让更多人通过互联网了解和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2. NFT数字藏品有助于非遗文化的商业化和价值化

非遗数字藏品是一种具有收藏价值的商品,以虚拟资产、游戏虚拟证书、抽象图像或文字表达等多种形式在互联网上作为数字藏品进行交易。每个NFT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非遗数字藏品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收藏品或艺术品,吸引收藏家和投资者的关注。这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带来经济收益,还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3. NFT数字藏品为非遗创作者提供更公平透明的收益分配机制

NFT增加了非遗藏品在网络上的流通和交易的可能性,当购买者购买了藏品,他将有更多的可能性去盈利,NFT还可以在网络上作为支付工具,也可以用来参与游戏,交流文字图像等等。通过智能合约等技术手段,可以确保非遗数字藏品的销售收益能够公平地分配给创作者、传承人和相关利益方,进一步激发大众参与非遗传承和创新的积极性。

4. NFT数字藏品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维权提供有力支持

NFT的特点在于,它不像传统的数字和实物藏品,其数量稀缺性,唯一性和逆向不可模仿性等特性能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保障。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非遗数字藏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被篡改或盗用。有助于保护非遗文化的知识产权,防止非法复制和盗用行为。

(四)非遗+AI人工智能

1. AI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对非遗文化进行研究和挖掘。通过收集历史文献、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Chatgpt4.0等颠覆性AI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非遗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对非遗技艺进行解构和学习,提炼出关键的风格特点和技艺精髓,为非遗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

2. AI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中。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AI可以构建出非遗文化的虚拟展示空间,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非遗魅力。AI还可以通过智能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向其推荐相关的非遗文化内容,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

3. AI人工智能还可以为非遗文化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AI可以通过生成对抗网络(GAN)等技术,生成具有非遗风格的艺术作品,为非遗文化的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同时,AI还可以辅助非遗传承人进行创作设计,提供智能化的建议和方案,帮助更好地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

(五)非遗+大数据/云计算

非遗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结合,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无限的可能性。

1. 大数据在非遗领域的应用体现在对非遗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分析上。通过收集非遗项目的各种数据,包括历史文献、传承人信息、技艺流程、表演形式等,大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 云计算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存储和共享提供了平台。通过云计算技术,将大量的非遗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和管理,实现数据的高效利用和共享,防止数据的丢失和损坏,同时,可以构建非遗数字化平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好欣赏,了解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和传承人的故事。

3. 三者结合还可以推动非遗产业的创新发展。通过对非遗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非遗项目的分布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受众需求等信息,挖掘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开发出具有市场潜力的非遗产品。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非遗产业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

五、总结与展望

非遗传承与新质生产力、数字化创新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字化创新方面,更要充分利用新科技手段和新质生产力,将非遗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打造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数字产品,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展望未来,非遗传承与数字化创新将继续深入融合,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更多年轻人参与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血液,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文冬妮.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廊道构建[J].社会科学家,2021(03):70-75.

[2]毛远策,林勇伟,19个项目入选清远市第九批市级非遗名录.清远日报,2024-02-27.

[3]王帅.基于文旅融合背景探究广东清远连南瑶族长鼓舞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西部旅游,2022,(24):33-35.

[4]姚国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及关键技术应用.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4):106-116.

[5]刘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赋能的创新策略研究——以山西省非遗保护与传承为例.名作欣赏,2023,(14):89-91.

[6]杨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建议.汉字文化,2018,(09):88-89.

课题:本论文为2023 年度高等学校科研平台和项目“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旅游业高质量融湾发展研究”(2023WTSCX189)、2023年度清远市哲社科规划课题“数字化创新视阈下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究”(QYSK2023078)、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经济与文体旅融合”科技创新团队、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教科研项目“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基于类ChatGPT工具+模型车的STEAM创客教育体系设计”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