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谈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吴国志
  
文理媒体号
2024年17期
廊坊市教育局065000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初中学生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法治素养。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分析融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可行的解决策略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前言

初中生正处在思维发育发育阶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初初中生的思想品行。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科书也非常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学相结合,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承,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目标,从而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融入理念

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起着引导的功能,而教学思想又会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学习领会中央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要注重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也一再重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我们要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明在初中阶段的影响,充分发挥初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准确地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明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内涵,努力使学生正确对待、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防止学生丧失民族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基因。

二、制定合适的教学融入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起点,又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一门优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必须具有清晰而恰当的教学目标。在设计立体的教学目标时,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自信融入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之中,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能力培养的教学之中,让初中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理解和领会,使他们更好地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里有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和熟悉,并把重点放在教材的内容上,而不要把教材搞得一团糟。这就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教科书的阅读,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全部教学之中。比如,“青春有格”课程的教学目的可以如下: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内省性格。二是关于个人能力:透过探索与共享,了解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明确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三是知识目标: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发挥榜样的作用。

三、精选恰当的教学融入内容

教与学的基础是教科书,是全部教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材料和资源材料里,都有大量的古代文献,力求向同学们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文明。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文明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时代性结合起来,知行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文明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文明,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境界。首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引导功能,注重对教科书的表现与引导。要充分发掘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材料的选择进行整合。比如,教科书中所展示的例子,会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生命立场上,重新组织或调整教学内容,以防止教科书中所展示的实例与实际的生活脱离。其次,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搜集。教师以教学材料为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为校本课程的课后拓展。就拿“深深浅浅话友情”来说,同学们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理解并不深刻。教师们可以从薛仁贵和王茂生的身上,理解并理解“君子之交淡若水”的友谊。然后,让同学们就“君子之交淡若水”和“多个好友多条道”这两种观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指导他们作出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观。适当地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材之中,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转化为行动,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四、采用有趣的教学融入方法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果只采取传统式的方式,盲目地进行,可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的内涵难以理解和认同,因此,必须采取趣味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入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潜意识里培育他们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统文明。比如“享受学习”,就可以通过情景引入“艰苦的学习”来引导同学们谈论“苦”。再次归纳和反思,在整个学习的历程中,都是苦涩的。接下来,以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方式,让同学们体验“乐”,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享受学习。

结语

在任何一种教育活动中,都需要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逐渐认识、理解和领会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从而达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达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等目的。

参考文献

[1]邓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D].东北师范初中,2016.

[2]朱德蘖.浅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11.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30209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