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情境认知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教学策略研究

张慧娟
  
文理媒体号
2024年17期
吉林省榆树市城发乡中心小学校 吉林榆树 130422

摘 要:小学语文情境认知教学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情境创设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对情境的选择、设计和运用,使语文学习和生活体验相联系,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本文以情境认知切入点,结合部编版教材传统文化课程相关教学内容,探索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希望对语文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带来新的影响和启发。

关键词:认知情境;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2023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2023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师指明了新的教学方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情境”的教学理念,强调了语文学习情境的实践性。情境认知指的是学习者在课堂上通过构建情境,在情境中引发联想,激发思维,习得方法,在情境中积累资源,丰富体验,并能够回归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而语文情境认知教学是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择和设计多种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以主题学习任务为载体,开展切实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

一、情境认知教学发展概况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训练,既定的知识通过大量的训练,学生得以熟能生巧,这样的教学形态下,训练的知识扎实、牢固,但过于刻板,训练量过大的教学形式,破坏了学生本身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缺乏对实际情境的指导及应用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塑造与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样的知识学习的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情境化教学强调将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真实的问题和任务驱动,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成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情境化教学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初主要应用语言学习领域。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个体和社会的互动过程,是个体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发展过程,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人类的知识发展,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学习者必须在交际活动中建立情景认识,并在交际活动中积极地进行知识建构。换言之,情景学习是指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在现实的、生活的、问题的情景中,进行跨文化的情景活动。近年来,情境化教学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个教学领域当中,情境化教学方式也不断拓展,出现了各种新形式和变化,包括虚拟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等。

二、情境认知应用于语文传统文化内容教学的必要性

情境化学习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是在复杂性中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实际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对复杂情境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式并灵活应对。而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理解难度大、对学生综合素养要求较高等问题,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形成,体会古诗词所表达出的情感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对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情境化学习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学生综合素养养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一,搭建复杂的情境,为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情景。情境化学习提供的复杂情景是具有丰富内容支撑的综合化,结构化的情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往往受到具体情境的影响。通过将知识置于生动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内涵,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诗歌鉴赏时,安排学生前往公园或山水间进行实地写生,可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妙,加深对诗歌技巧的理解,学生与蕴含丰富的情景互动,避免了过于单一的元素、单向的交流。

其次,情境认知理论注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在教授文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观察真实事件来撰写文章,这种情境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二是情境认知强调情感和认知的交互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文情感内核。古诗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核,这是其魅力和价值所在。然而,由于时代背景、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往往难以直接理解古诗文中的情感。情境认知通过构建与古诗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述的世界,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深入理解和体验其中的情感。同时情境认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三是情境认知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系,形成民族自豪感。在深入了解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在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分析和评价,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学生也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三、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古诗词,其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寄托既是一种民族共识,又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既是一种文化熏陶,又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陶冶情操,它是丰富语言,提高语感,升华情感的有效学习途径。在欣赏和品味传统文化的同时,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比较、概括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此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创设历史情境,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小学生年龄较小,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教授古诗文等传统文化内容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沉浸式展开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通过讲述古代社会的风俗、礼仪和文化,让学生穿着古代服饰,模拟古代生活场景,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情境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营造文化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定教,摸清学情,再依据学情设计多种沉浸式教学方式,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和节奏。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与文本相关的历史画面、古代建筑、传统艺术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场景。同时,指导学生扮演人物,表演翁媪之间的对白,表现大儿,二儿和小儿的神态和动作。在想像与表现中,把诗的景象重现出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所见的情景,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

(三)创设问题情境,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认知能力不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隔膜等原因,使得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为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充分利用课堂提问的机会,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其次,根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设计合理的提问方式,使提问的难度在一定范围内,既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满足学生的学习目的,达到激发学生思考的目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式,主动地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也为以后的授课减少了一定的难度。

(四)创设生活情境,拓展传统文化应用

小学语文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有很多和语文相关的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应用。例如,在教授传统节日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节日庆祝活动,了解节日习俗和寓意,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题的创作活动,如写作、绘画、手工制作等。通过创作与表达,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动,让学生相互学习、分享经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婷.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6.

[2]梁玲丽.情境认知理论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组织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8,(05):46-47.

[3]蒋丽艳.情境认知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J]. 阅读, 2023,(47):21-2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