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UBD理论指导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情境化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朱瑾郁
  
文理媒体号
2024年17期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 215100

摘  要:本文以UBD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情境化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情境化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以及其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旨在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本研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和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UBD理论;情境化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1.引言

近年来,教育领域对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不断探索与研究已成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UBD理论概述

2.1UBD理论的基本原则

UBD理论的核心原则是“倒推设计”(backwards design),即设计者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通过策略和评估来支持学生实现这些目标。以下是UBD理论的基本原则:

明确学习目标:在UBD理论中,学习目标被视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教育工作者需要清楚地定义他们希望学生学会的核心概念、技能和理解。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理解优先:UBD理论强调深入理解和持久学习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记忆和应试技巧。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鼓励他们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真实意义:UBD理论强调将学习与真实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教育工作者应该创建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和情景相结合,增强学习的意义和应用性。

2.2UBD理论的教学设计过程

UBD理论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过程,以确保教学活动与学习目标相一致。以下是UBD理论的教学设计过程的三个关键阶段:

阶段一:明确学习目标(Identify Desired Results):在这一阶段,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和核心概念,确保学生能够实现深入理解。这些目标应该清晰、具体,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科标准相一致。

阶段二:设计评估方法(Determine Acceptable Evidence):在这一阶段,教育工作者需要确定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和标准。评估方法可以包括项目作业、表现评估、口头呈现等,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学习目标。

阶段三:策划教学活动(Plan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Instruction):在这一阶段,教育工作者需要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以支持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些活动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境联系紧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遵循UBD理论的教学设计过程,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有效地规划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实现深入理解和持久学习。UBD理论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境化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在本部分中,将探讨情境化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包括目标明确、情境创设和学习任务设计。这些原则有助于将情境化学习活动有效地融入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入理解。

3.1 目标明确

情境化学习活动的设计应该始于明确的学习目标。教育工作者需要清楚地定义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概念、技能和理解。学习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并与学科标准相一致。通过明确目标,学生能够知道他们的学习重点,并在情境化学习中追求深入理解。

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可以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情境化学习活动。例如,如果学习目标是学生理解比例关系,那么情境化学习活动可以设计为让学生在购物场景中应用比例关系来计算折扣和优惠。

3.2 情境创设

情境化学习活动的核心在于创设一个真实且有意义的情境,将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育工作者应该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和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

情境创设可以包括使用真实的案例、模拟实验、角色扮演、探究活动等。通过这些情境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概念,并将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学习面积和周长的关系时,可以设计一个花园规划的情境化学习活动,让学生设计并计算不同花坛的面积和周长。

3.3 学习任务设计

情境化学习活动的学习任务应该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教育工作者可以设计问题解决任务、项目任务、合作学习任务等,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参与,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任务设计应该与学习目标紧密结合,并具有明确的指导和评估标准。任务的难度应该适应学生的能力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可以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统计数据分析时,可以设计一个调查任务,让学生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汇报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的任务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统计知识,培养数据分析和推理能力。

4.情境化学习活动的实施方法

4.1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情境化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角色扮演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加强对学科概念的理解。

在角色扮演中,教育工作者可以为学生设计具体的情境和角色,并提供相应的背景信息和任务。学生可以扮演与所学主题相关的人物,通过模拟情境中的对话和决策,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时,学生可以扮演政府官员、环境专家或社区居民,通过角色扮演来协商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

4.2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情境化学习中的核心策略之一,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问题解决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问题解决中,教育工作者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或情境,要求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和评估。学生需要运用学科知识,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评估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数学几何时,教育工作者可以提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几何问题,要求学生应用几何原理和技巧,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几何难题。

4.3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情境化学习中的重要策略,通过小组或团队合作,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共同构建知识。合作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技巧和批判性思维。

在合作学习中,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项目或角色分工等活动。学生可以共同解决问题、交流思想和知识,并协作完成任务。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科学实验时,学生可以分成小组,共同设计和执行实验,合作分析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

5.结论

情境化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提供与真实情境相结合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入理解。通过角色扮演、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实施方法,情境化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教育工作者应合理设计和指导情境化学习活动,以提供有意义和有效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剑.UbD理论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3,(28):33-35.

[2].舒彦程.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科技视界,2013,(36):287.

[3].刘冬梅.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02):67-6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