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策略研究

林梅兰
  
文理媒体号
2024年29期
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 3624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与新教材改革共同推进下,当前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其中,将小学科学学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能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劳动素养,促进全面发展。通过深入解读项目式学习的必要性,教师可以明确这一教育模式的价值,并积极探索其实施策略,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科学;劳动教育;融合教学

引言

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小学科学教育指明了方向。科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应注重劳动教育的融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可以围绕真实问题展开探究,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因此,小学科学教育应积极探索项目式学习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

一、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许多小学生对劳动和自然缺乏了解,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认知。因此,将科学课程和劳动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的奥秘和劳动的意义,更能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具体来说:融合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劳动的价值和艰辛,从而学会感恩和珍惜。这样的教育形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节约和尊重劳动的良好习惯,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都具有积极意义。在实施融合教育时,教师应深入挖掘科学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科学主题。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劳动的价值和乐趣。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策略

(一)基于教材,挖掘科学文化,培养劳动观念

科学文化,源自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理解,蕴含丰富的科学原理、方法及科学家的探索历程。科学文化学习使学生深刻领悟劳动与科学的紧密联系,明白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关键作用。这不仅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与热情,更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是知识的实际应用,是科学原理的具体展现。教材中强调的科学实验与实践的可持续性,与劳动教育中的环保和节约资源原则相得益彰[1]。教师需积极挖掘这些元素,让学生明白劳动不仅关乎个人利益,更承载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

以低年级科学教育内容为例,该学段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学科育人目标为“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劳作,将科学探索与劳动精神传递给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养蚂蚁”“栽小葱”等项目式学习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细心观察,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成长与变化,培养他们对自然与劳动的敬畏和热爱。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定期观察蚂蚁的习性、记录小葱的生长情况,这样的劳作过程既是对科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对他们耐心和责任心的锻炼。每一次浇水、每一次喂食,都蕴含着他们对生命的关爱和对劳动的尊重。同时,教师还可以再活动中,指导学生制作小板凳、小温室等物品,让学生认识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引导他们理解工具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是提升劳动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废旧物品进行设计制作,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可以让他们明白劳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新物质,更在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这些具体而深入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劳动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知识,更能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明白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

(二)基于实验,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劳动习惯

科学实验,作为科学课程的重中之重,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还可以在无形中锤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劳动习惯。这一系统性的活动,要求学生严格遵循实验步骤,从设计方案到准备材料,从操作实践到数据记录,再到结果分析,每一步都需精确无误。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组织性和纪律性,也培养了自律和计划能力[2]。此外,科学实验强调观察、测量和记录的准确性,这不仅是对科学精神的践行,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了耐心、细致和认真的劳动习惯。

以中学段科学教育内容为例,该学段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学科育人目标为“了解著名工程师、发明家的奋斗历程,感受劳动之艰辛与成果之珍贵。在合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懂得尊重劳动者,珍视劳动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种植番茄、黄瓜等植物”“净化水”等项目式学习活动。例如,在“净化水”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设计并实施净化水的方案。通过对比实验前后水质的变化,学生将深刻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力量以及劳动实践的价值。同时,这一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基于实验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科学知识,还能在劳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基于作业,设置劳动项目,领悟劳动精神

新课程背景下,作业设计更加注重实践性、体验性与综合性。科学作业的设计,尤其需要融入跨学科内容与劳动元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设计项目化科学作业,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劳动活动,如清洁校园、植树等,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情与责任感。此外,科学作业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3]。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劳动项目与科学知识的关联,从而深化对劳动精神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以高学段科学教育内容为例,该学段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学科育人目标为“深知普通劳动者是社会基石,树立自食其力、服务他人的劳动观。体验劳动需创新精神、毅力不懈,明白成就来自不懈努力。”在学习完“简单电路”这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探究性的作业,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利用简单电路制作交通红绿灯?”这一问题不仅考察了学生的电路知识,还激发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如果盲人或视弱人群需要过马路,看不见红绿灯该怎么办?能不能发明一个带喇叭的红绿信号灯呢?”这一深层次的驱动性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让学生明确了项目学习的目标,更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内在动力。学生们在完成电路红绿灯制作的过程中,展现了耐心细致的劳动态度,以及面对难题时坚持不懈的劳动毅力。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正是劳动精神的具体展现。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通过挖掘科学文化、开展科学探究和设置劳动项目,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精神。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从而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劳动的伟大。然而,融合教学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持续探索和创新,教师要不断挖掘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设计出更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学习机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胡艳梅. 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策略[J]. 考试周刊,2023(31):7-11.

[2]刘旭. 小学科学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对策[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6):112-113.

[3]石慧珍,赵秋燕. 立足劳动教育,有效开发小学科学主题活动——以"智慧种植"主题活动为例[J]. 教育与装备研究,2022(3):70-7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