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相融相促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探究

温志佳 陈艺丹 庾晓岚 何婉滢 郭姝含
  
文理媒体号
2024年31期
嘉应学院 广东梅州 514015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劳动价值观,提高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不重视,劳动育人效果不佳。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二者协同发展的价值意蕴,提出高校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相促的路径,以期帮助学生厚植劳动情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提升就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进而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最终实现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协同发展。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就业指导;相融相促

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自2001年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普及化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五育并举与三全育人的渗透和贯通培养,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 劳动教育及就业指导概述

1.1劳动教育

1.1.1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集合[2]。当前,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由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组成,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开展一些弘扬劳动精神、给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文化课程;劳动教育劳动实践活动是指组织学生走出课室,开展了解生产生活和服务性劳动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3]。

1.1.2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

目前,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良好的顶层设计和软硬件资源,没有形成规范的劳动教育工作体系;二是部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简单地把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体力类劳动当作劳动实践活动,缺少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地方特色文化等的融合,没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要素;三是没有配备专业的教师,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兼任,辅导员和班主任专业背景比较多元化,加上日常工作事务繁多和教学科研压力大,兼职开展劳动教育容易力不从心,难面出现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不完善的现象;四是大部分高校目前对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是否认真投入劳动教育的教学和实践得不到有效评价,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1.2就业指导概述

1.2.1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就业指导一般是指为劳动者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后续职业发展过程等提供知识、经验、技能和指导,包括了预测就业形式,搜集传递就业信息,以及推荐介绍和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服务活动[3]。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而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指高校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为目的开展的一项教育工作[4]。当前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制定最能发挥自己能力的职业规划,在大学学习期间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进而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1.2.2 就业指导存在的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加上受经济增速放缓、新增就业岗位减少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为了更好的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慢就业、考研二战甚至考研N战”等情况普遍存在,分析其原因,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开展的就业指导不够细致深入,没有起到真正的就业指导实效。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专业水平有限,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专业特色和后续发展等因素,认为学生只要找到工作岗位就是完成了就业指导工作;二是就业指导形式和就业指导内容单一。很多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仅仅是解读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教学生撰写求职简历等。没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岗位期望值等人生观、价值观层面的认知;三是缺乏全程意识。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仅仅放在毕业生的择业指导方面,没有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服务,只停留在毕业生的“临阵磨枪”上。

2 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相促的价值意蕴

2.1 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当前劳动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整体开展情况上来看,还存在许多不足。高校劳动教育和就业指导融合育人可以互补不足,还有助于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使劳动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共同推进、协同发展。目前高校开设有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但只浮于简单的大扫除、捡垃圾等体力劳动,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的教育培养还很缺失,普遍存在“有劳动而无教育”的现象,如此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养成热爱劳动、能吃苦耐劳的习惯,甚至会起反效果[5]。将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互融合进行育人,达到“1+1>2”的教育效果,弥补当前就业指导工作实践环节薄弱以及劳动教育“有劳动而无教育”的不足,增强育人效果,形成协同效应。

2.2 培养劳动意识,树立正确就业观

当前大学生缺乏劳动精神,就业动力不足,出现了“慢就业”、“晚就业”、“考研二战甚至多战”等问题,为此,劳动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突破口,“慢就业”现象主要形成原因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多数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理想的高预期与现实的低工资之间的矛盾使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高、就业难等问题,进而导致出现“慢就业”的情况。劳动教育能通过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劳动教育课程,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领会劳动的重要价值,正确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哲学命题,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3 唤醒劳动认同,激发就业动力

当前社会层面对劳动的整体认知存在偏差,认为学生就应该好好读书而不是去劳动,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炒菜机等家具只能电器可以代劳很多家务劳动,加上在中学阶段学业压力大,家长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多时间投入学习,基本包办了除学习以外的一切事务,甚至将劳动作为学习的对立面,导致00后大学生群体里出现了劳动意识薄弱,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劳动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劳动意识作为就业意识的核心,大学生如果缺乏基本的劳动意识,不仅难以端正就业意识,还会弱化就业能力和堵塞就业渠道。通过将劳动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工作,推动学生劳动的内在自觉性,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学会劳动,在劳动实践中发现自我兴趣并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培养就业意识,激发就业动力,做好充足的就业准备。

2.4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将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发展,与当前时代精神相吻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劳动、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新时代高校持续推进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广泛开展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育人的实践探索,融知识、技能、情感为一体,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引导大学生在学习、调研、实习等实践中激发劳动的自觉性,拓展劳动知识,树立正确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相促的实践路径

3.1 高度重视,做好顶层设计

高校推进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坚持系统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育人的工作格局,确保二者双向融合、互利共生。一是要加强组织保障。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组织保障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育人的前提,因此,高校需成立校级、院级、教研室三级组织机构,各司其职,整合资源,实现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教学有效开展;二是打造专业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关键,如果缺乏高水平师资力量,融合育人工作缺乏保障,因此,高校需要培养打造一支培养既懂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并通过奖励激励和教学考核机制,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创新创业观念,提升实施融合工作的自觉性和行动力,培养具有理论高度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3.2 明确教学目标,创新课程体系

新时代高校若要更好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工作中,首先应要明确教育目标,将劳动精神有效融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使二者有机结合。在备课时,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挖掘相似专业背景的优秀校友或其他优秀人物的劳动故事作为教学案例,通过讲授案例和深入阐释其中的劳动精神,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引导学生透过劳动故事看到劳动力量,通过劳动力量激发就业意识和就业动力。在课程中设置“劳动与个人发展、劳动与就业择业”等相关课时内容,组织开展“劳动的意义”、“怎么看待慢就业现象”等为主题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透过当前的社会现象发现本质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课后通过“采访身边的劳动者”和“生涯人物访谈”等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正确认知劳动和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求职择业作为人生成长的必然经历,积极主动做好准备。

3.3 融入专业实践,提高就业竞争力

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大学生求职和职业生涯发展中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专业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不仅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培育劳动精神和树立就业意识的过程。因此,高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例如在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方融入劳动教育和就业指导相关内容,通过专业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感受劳动的意义,厚植劳动情怀,在提高专业实操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掌握专业技能和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就业意识。

3.4 融入社会实践,培养家国情怀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一线,深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教育目标和综合价值的实践教育环节,是厚植大学生劳动情怀、促进行为养成和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因为社会实践提供了以劳动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场景,可以让大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劳动的力量和意义,具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在寒暑假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一线,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政策咨询、生产劳动、科技下乡等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国家、社会、人民百姓的了解,感受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日常劳动,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语言沟通、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培养积极乐观、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不断增强个人就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

4 结语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依然严峻,“慢就业”现象普遍存在,而就业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因此高校要将劳动教育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二者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帮助学生厚植劳动情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不断提升就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0-3-27(01).

[2]《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 教育科学论坛, 2020, (24): 3-11.

[3]张筠. 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职业素养[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30 (05): 175-176.

[4]张晓燕. 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实践融合[J]. 中国就业, 2023, (12): 52-54.

[5]张璐, 王健. 新时代高校红色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育人研究[J]. 池州学院学报, 2021, 35 (04): 29-32.

作者简介:温志佳(1995-),嘉应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陈艺丹(2003-),嘉应学院数学学院202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读学生;庾晓岚(2004-),嘉应学院数学学院202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读学生;何婉滢(2004-),嘉应学院数学学院202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读学生;郭姝含*(1993-),嘉应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通讯作者。

嘉应学院2024年度基础教育研究课题(JCJY2024201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