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索
摘要: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医德医风、家国情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解决能力、法律法规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本文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的目标体系的设立,提出培育体系。
关键字: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实现健康中国奋斗目标,医学生的培养起着战略性作用”。医学院校和其附属医院,重视医学生教育,把培养具备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医学生以及人民满意的健康卫士作为目标。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进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抓手,积极培育服务基层,服务民族地区医疗事业的医学人才。
一、民族地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医学生的培养立足于医德医技并重的培养目标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1对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对医学生的成长及医学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通过专业课和思政课互相融合,真正使每一位医学生都能够成长为具有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健康卫士,做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二)医学生的培养立足于践行大医精诚的“三得人才”的培养目标
民族地区医学院在招生计划和培养计划上体现出面向民族地区招生,向民族地区输送医学人才的特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家国情怀的塑造,养成“青春耀基层,建设好家乡”的职业定位,为医学生“留得住”奠定基础。
(三)医学生的培养立足于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目标
医学生专业课多、时间安排紧、培养周期长、学习压力大。临床实习阶段,由于理论知识与临床实习知识没有做到有效整合,医学生与临床实习生之间的角色转变问题,考取研究生和实习的问题,让医学生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加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培育医学生应变、自我调节能力。
二、民族地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体系
(一)立足医德医风培育,筑好医学生职业生涯之基
2012年“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将重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与医德医风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位置。21世纪的医学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较强的伦理法纪观念 ,特别是要具备对人类健康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2。医学院校认真开展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能够筑好医学生职业生涯的职业道德底线。
1.通过“两课”完成医学生思政教育课程目标
专业课授课环节中,融入医学哲学、医学历史、人文社科的内容,增加医学课程的社会性及历史性,同时加入丰富的医学道德、医学伦理、医学法律等方面的临床故事,增加医学专业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能够培育医学生医学情怀。通过组织丰富的“第二课堂”将抗疫元素融入流行病学调研课,面对疫情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帮助医学生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医德精神;各地区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疫,医学生体会万众一心,共同奋斗的合作意义。为将来走上临床岗位,参与多学科的查房,与药剂师、护士、助理合作打下基础。
2.以党团建设为依托,培养又红又专医学人才
医学生医德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立足医德,对医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培育。对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医德培育元素分享给医学生而党团课程的培育则是医学生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通过党员大会、主题团日活动、党建带团建等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党性修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立足家国情怀培育,筑牢医学生精神之源
医学生的的培养立足家国情怀,培养的学生心里装着国家,想着民族。
1.家国情怀元素融入意识形态教育活动
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家国情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高校将“爱国、自强、理性、守法”的理念融入到意识形态教育中。通过形势与政策、主题教育班会、系列报告会、社会实践活动等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高校校史馆和医学院校附属医院院史、主题文化长廊,校友交流平台等在新生入学、校庆纪念日等重要节点进行校情校史教育,挫折教育,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责任,面对学习上的困惑和人际关系上的压力能够理性对待,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2.以易班为依托,将家国情怀培育信息化
高校易班是高校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社区,也是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承载体,对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意义重大。通过易班定期发布红色医学故事、按照时间顺序把历史上的医学故事整理成册,每日一故事,把医学故事精神传承下去。利用易班每期分享一部经典著作的阅读分享,人人打卡学习,分享所学所思,学生获“第二课堂”学分的同时又增强了家国情怀,为培养“留得住”医学人才打下基础。
(三)利用校本资源优势,积极做好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利用民族地区教育优势,培养“三得人才。
1.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培养医学生“下得去”
百色起义精神蕴含实事求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民族团结的时代精神,是党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把百色起义、根据地建设精神作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通过主题团日活动组织学生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等实地参观学习。把当地红色资源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地,重温革命先烈视死如归,为革命勇于探索和牺牲的精神。明白当下在校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学好医学本领,为“用得上、下得去”做思想准备。
2.以职业技能培育为抓手,培养医学生“用得上”
医学生的职业技能事关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与职业素养相互促进。通过组织临床基本技能的竞赛,明确对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开展“三下乡”、我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等活动,让医学生到基层参与义诊、预防疾病知识宣传、流行病学调研等活动,增强基层医疗的认识,感触基层医疗的服务性,培养服务基层医疗意识,为“用得上”打下基础。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培养医学生“留得住”
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理论学习阶段,《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等专业课中有指明某种疾病的病因,治疗中的心理因素,临床见习课和实验课中大多涉及如何与病人进行心理沟通,掌握心理危机干预方法,提高医疗效率。临床实习阶段,为医学生开展以临床实习的重要性、强调临床实习的职业道德规范、实习纪律及要求的实习前和入科前岗前培训,减少实习焦虑。实习医院规章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相应科室常见病中、医患沟通能力与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减少实习生职业困惑。让医学生在心理上做好职业准备,增加医学生职业信心,为医学生“留得住”奠定基础。
结语
医学生医德医风、家国情怀、健康的心理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相互促进,医学生是临床医生培养的摇篮,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水平。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结合校本资源优势,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积极为民族地区、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周霞,徐鹏,孙中武.课程思政教育在医学生专业课程中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4,16(07):1-6.
[2]刘浩然,张滢,王萍玉.新时代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24,38(04):21-24.
[3]问蔚然.医学类高职院校医德教育模式探索[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235-237.
基金项目:右江民族医学院2022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J2022-08
注释
1教高〔2020〕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5.28.
2胡凯.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年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