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管理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

奇伟
  
文理媒体号
2024年46期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工程建设指挥部

摘要:新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部件,它的工作状态将会影响到列车的安全运行。通过对新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其关键结构及加强措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期望能与同行们交流技术方法及运行方式,使其达到最优,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电气化系统;铁路;接触网;技术要点

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铁路运输是一个重要的行业。近几年来,随着有关技术的发展,铁路工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不能否认目前我国电气行业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些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轨道交通运行的效率与质量。铁路接触网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包括规划、施工、维护等环节。在这些因素中,施工技术是影响电气化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很多部门及人员都已意识到新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的重要意义,但却未得到实际应用。

1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概述

接触网是以铁路为主体的装备中枢,其根据轨道交通的扩展方向,持续地向其供给足够的电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现代铁路信息化的实践研究,建立了一套符合铁路信息化要求的统一体系。在讨论期间,必须统一、统一、协调和流动,在进行新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工作,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联接方式、不同规模的新线路工程,加强对新建线路工程的有效对比和全面集成,以获得最优的核心特性。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要强化对施工技术、图纸、机具、人员和施工规范的全面监控,通过对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对各个环节的职责进行细化,从而使得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走上现代先进的道路,对立柱及与之有关的地基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承受荷载,并对其吊放高度提出严格的要求。另外为了防止安全隐患,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接触网有充足的电源供应。

2新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管理的问题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具有不同于既有铁路线路的特点,具有较高的技术先进性。为此,应保证施工过程中的高精度,尽早对各项参数进行精确的测量,将误差降到最低,保证施工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要达到以上目的,必须重视:(1)要重视地基的施工,最大限度地减小或消除地基变位对接触网安装质量的影响。(2)加强对新检测设备的研究和开发,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度。(3)通过专项研究,辅助装配及安装修正的计算流程,实现对支撑结构的快速、精确调节。(4)加强整体悬边件的装配技术及设计方法的研究,力争将悬边会对高层结构及接触线的影响降至最低。

3新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措施

3.1浇筑施工

在新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支撑线、杯形结构及钢柱等基础结构的浇筑与处理。为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对基坑进行全面的设计,对基坑的规范尺寸进行反复核对,并在安装好外部模板后,进行地面混凝土的浇筑。在此工序中,首先要保证衬垫的制作质量,然后进行校正后的内模部件的安装和取样,当涂料的质量得到证实后,方可进行脱模。在浇注时,要注意:(1)在安装外墙外板时,要组织专业人员,详细地研究水平参考点与地基面的尺寸、标高的差别。为了使它和安装线的中心保持一致,应该在基坑上面建立一个外部模板。降低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的变形,应加强外部模板的加固。(2)在进行垫层及地板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应加强对垫层厚度的控制,并按照工作状态精确地计算出垫层及混凝土部件的个数,并将其严格执行量化的搅拌准则,这对于维持工程的施工质量、减少造价、减小不利状况、促使建设过程中的高效节省费用起到积极作用。(3)在对内模进行标定、安放时,要科学地规划脱模剂的数量,保证脱模剂足量,而又不造成浪费。内模上要作特别的记号,以保证定位箭与记号的中心对齐,若出现偏差,要立即进行纠正。(4)在养护及服役期间,应加强对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检验,以保证混凝土无明显的质量瑕疵,且混凝土表面平整。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环境及天气情况,制定出最大限度地保证混凝土表层含水量的措施,养护时间≥7d。

牵引、浇口、钢柱等基础工序是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基础浇筑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也是其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应在工程施工中加强前期准备工作,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对整体施工要点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基坑的大小进行研究。经检验工作确认后,在随后的取样、模板验收和粉刷工作中,采取室外安装、地面浇筑、内膜安装、校正、浇筑软垫等不同的浇筑方式。在施工期间,对于重大的外钢板安装问题,应采取具体的方案,从而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准基准,并以特定的量测资料作为开发的主要依据,以量测为基础,综合归纳与有效分析。在安装的全过程中,要保证膜结构的中心位置和定位桩的位置是一样的,并且在特定的安装时,要保证顶层和地基在同一水平线上,当地基安装工作结束后,需要对外侧钢板周边的状况进行详细的观测与分析,以便能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并能有效地固定,防止后期移位。同时在混凝土浇筑及饰面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前期设计的具体要求,对掺入的各类材料进行现场检测,以保证其满足特定建筑规范。根据有关资料,对电气化铁路高架线路施工期间混凝土及装饰面层用量进行了计算,为了保证最后的数据与现实相联系,必须采用一种务实的方法进行最后的计算,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准确性,以防止后期的浇注物料浪费或造成资料损失,并为以后的内膜件安装及修正奠定基础。采用了不同剂量的脱模剂,并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整个电气化铁路浇注施工过程中,对各层内壁的状况作了详细的标示,并作了详细的记载。一般情况下,重要的标志都是围绕着内膜而存在的,所以在检测及监控时,应注意内膜环上的标志点与之相连定位环的连线是否一致。当二者之间的数据、接口相吻合时,无需再对其进行后续的调整,即可直接用于铸件的使用及基础维修,从而保证铸造表面平滑。在养护全过程中,要对工期、创新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条件下,都能保持湿平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混凝土的开裂。

3.2支柱施工

支柱施工主要作用是承担地基的悬吊载荷,并利用诸如电杆绝缘体、水平棒等设备对接触网进行良性的支承。根据作用,立柱可以分为集中式立柱,如锚固式立柱、过渡立柱、中部立柱,柱身施工技术的关键在于:(1)柱身浇筑时,柱身的承载力大于垫层混凝土的75%,为后期施工提供了基础。(2)在实施过程中,要科学地选用辅助手段;捆扎绳、拉杆等是常用的钻具形式,其合理应用对提高立柱的总体构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3)在回填土中,要对混凝土的水灰比进行合理的规划,在保证其强度满足技术和质量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掺入量。(4)采用电插杆,按规划间距25cm对混凝土进行分层挤压。

3.3安装腕臂

当前,不同种类的吊挂工具可用于铁路接触网的施工。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控制:(1)在安装基础时,要事先对基础的方位、尺寸进行确认,并作出清楚的说明,再按设计要求进行基础扭矩的安装。(2)利用一层对基座进行修补和整平,同时检验组装件的安装质量。(3)把手腕臂插进基座内,按规范把平板与基座底面相连,保证两个基座的中心成一条直线,再装上螺栓[1]。

3.4吊弦施工

目前,在吊弦施工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电流控制法。在使用阶段,必须使带荷轨头系统的两端都保持稳定。在建造过程中,应尽量使其就位,并尽量一次成形,利用激光测距法、经纬仪采集原始资料、建立资料库、进行最佳施工程序、传送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计算,并将其输出。吊弦施工的安装工作由施工人员来进行,分配一名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与梯架人员进行合作,同时安排一名工人对梯架的速度进行控制,以免影响到悬边施工的质量。对拉线吊架的应用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对支承缆索上方悬挂侧方向进行投影,按照接触网的设计要求,对支承缆索的悬挂侧线夹进行合理的安装,再进行悬挂侧线卡的安装,对其与地面的夹角进行科学调节,在吊弦施工的全过程中,应使目前的支承环和梯子的运动方向一致[2]。

3.4软横跨施工

加强对软横跨施工全过程的利用,可提高施工质量,所用绳子应分别系于电杆两端,并在选用辅助绳时,其规格应有所提升。通过对工程实践的研究,采用了满足设计要求的辅助绳,对立柱的准确定位进行了有效的定位,针对这一工具的特性,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并利用相应的软件对其进行了高效的设计。通过实验测试,能够更好地把握现实中工作的发展状况,了解其真实的发展状况,从而构建相应的柔性跨距。软横跨施工是一种新型的桥梁结构,软横跨的野外配置,主要是在整个投资流程中为发展提供支持,可在电源丰富的环境下有效地进行。在实际操作中,要考虑到整个结构的合理性,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设备,为以后的绝缘设备安装奠定良好的基础。按照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整体设计,在悬挂式柔性跨上采用钢索进行悬吊,在产品的两端都要绑上一条辅助绳,另外一端则要用一种滑移的方式将其与一些设备相连,以便在某种程度上便于施工。在施工后期,各种设备的协同工作也是必须要改进的,并且要对工地上所有人的视角进行有效的评价。利用力学原理,实现了两种设备在装配过程中的相互牵引、配合、制约与发展,针对不同的器材,有针对性的进行调解,以保证一份完备的方案,可供后续工作之参考[1]。

4新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管理的改进与保护措施

其设计的好坏对轨道交通的运行品质与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在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树立明确的质量与安全观念,尽量减少接触网故障发生的次数,保证现行故障检修工作的时效性,保障公共交通活动的安全,配电网络作为接触网故障抢修工作的主力军,需要与抢修指挥部密切配合,协同优化抢修效果。在很多场合,维护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对失效现场进行勘察、组织维护活动、对各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安排、维护运行过程中各方面的协作、制定具体的维护方案及实施状况等[4]。由于电力供应系统在施工阶段未设置故障检测设备,因此在系统运行中出现故障时,需现场维修指令、供电计划及维修人员紧密协作,才能迅速、精确地判断出故障区域及等级,通过客观评价,找出问题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对能源服务供应商进行人力、物力的调配,维修人员到位后,负责安排和组织专门的维修工作,确保现场的正常运转。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不断深入,相关部门也在不断提高铁路运行水平,促进了接触网技术的革新与优化,保证中国社会、经济协调、迅速地发展。为此,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树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专业视野,加强对接触网技术要点的研究,将失效风险降到最低,为铁路工业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来福.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要点刍议[J].电力设备管理,2021,(07):192-193+210.

[2]严鑫.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改造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高新科技,2021,(02):102-103.

[3]陶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之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14):265+267.

[4]吴晓明.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0):27-2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