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庭教育缺失下城镇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培养
摘要:本文剖析了城镇化背景下城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其对学习习惯培养的深远影响,提出学校与老师的核心策略,以全方位、深层次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培养。强调了持续优化机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动态调整、教师培训、社会参与等策略,以期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成果,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心理健康;学习习惯培养
引言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镇留守儿童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培养构成了严峻挑战。
一、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剖析与影响深度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还没有明确个人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比较模糊,学习态度相对较为懒散和被动,无法实现自我创新和自主反思。还有的留守儿童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学习自主性不高,抄袭作业以及考试作弊的行为时有发生。学困生的数量居高不下,这部分留守儿童没有主动遵守课堂纪律以及校纪校规,经常请假或者是逃学旷课,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这些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良性成长及发展。[1]
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的亲子长期分离,不仅拉远了物理距离,更在心灵上造成了隔阂。日常沟通的稀缺使亲子情感纽带变得脆弱,留守儿童在成长关键期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与引导,内心孤独无助感加剧。监护责任的转移至祖辈或其他亲属,虽能保障基本生活,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滞后,难以满足现代教育需求,加剧了代际鸿沟,尤其在心理与情感支持上显得力不从心。更为严峻的是,家庭学习环境的局限性和学习资源的匮乏,这种资源的缺失,不仅限制了他们的学习视野和深度,更削弱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动机的减弱、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足以及时间管理能力的欠缺,都是这一现状的直接后果。孩子们在学习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难以形成自我驱动的学习模式;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他们容易沉迷于游戏、电视等娱乐活动,忽视了对学业的投入和关注。长此以往,这些负面影响将逐渐累积并显现出来。学业成绩的下滑、学习兴趣的丧失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甚至影响到未来的社交能力和人格发展,都是家庭教育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状,采取有效措施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学校与老师的核心策略,赋能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
在培养城镇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征途上,学校和老师携手并进,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是广大学生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材的摇篮,应该全面落实“五育”并举方针,既重视理论知识教育,也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教育教学思维。[2]学校精心构建个性化学习辅导体系,通过详尽的学生档案,为每位留守儿童量身定制学习路径,既满足其学科需求,又激发其内在兴趣。分层教学策略的实施,确保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宜的挑战与支持,逐步克服难关,重拾学习信心。同时,学校强化课后辅导与心理疏导,设立专业时段与团队,为留守儿童提供即时学业帮助与心理慰藉,有效缓解家庭分离带来的情感负担。家校合作平台的搭建,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地域界限,让家长即便远在他乡也能紧密参与孩子的成长,家校双方共享信息,共谋教育良策,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
从老师方面来看,重视思想道德基础教育。要用自己的言行规范树立榜样,规范教育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应当重视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通过日常交流、鼓励性语言传递着正能量,设立表彰机制,公开表彰进步与成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与自信心。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们勇于创新,采用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多元化手段,让课堂生动有趣,知识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此外,老师们还坚持定期家访或远程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与家长紧密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
学校和老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策略与行动,为城镇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充满爱、支持与包容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孩子们不仅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更能在情感上得到充分的关怀与激励,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快乐地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深化学校与老师的努力,共筑留守儿童成长之基
在成功实施并不断优化针对城镇留守儿童的学习提升与习惯培养策略后,学校与老师们已显著促进了孩子们的学习进步与习惯养成。然而,教育的征途是永不停歇的。为了进一步巩固并深化这些积极成果,我们致力于构建一套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确保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习惯养成及心理健康进行定期、全面的评估,并据此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与个性化辅导计划,精准对接每位学生的独特需求。同时,我们深知教师作为引路人的重要性,因此持续加大教师专业培训力度,不仅强化其学科教学能力,更着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技能,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并有效支持留守儿童的特殊成长需求。此外,我们还积极营造一种充满支持与包容的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为留守儿童搭建展示自我、拓宽视野、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平台,让他们在温馨、积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不仅仅是关注某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是关注整体学生的全方面发展。[3]
总结: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提出了学校和老师的核心策略。实践表明,这一机制在促进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提升、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及家庭关系和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持续优化与努力是巩固成果、实现更广泛影响的关键。我们期待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加有利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黄玉玫,韩国琳.信息技术背景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3,25(03):131-133.
李博文.城镇留守儿童厌学行为的个案干预研究[D].井冈山大学,2022.
王子龙,李永清.培养留守儿童完成作业习惯的指导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