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戚爰伟 安稳
  
文理媒体号
2024年56期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围绕学校德育工作、思政课改革创新等内容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随着新时代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改革与创新的推动下逐渐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整体生态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当前一体化建设面临纵向衔接不足、横向联动不畅以及数字资源短缺等挑战。针对以上困境,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构建育人主体共同体、课程建设共同体、资源整合共同体与组织保障共同体,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提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水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为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建设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指在教育体系内,通过系统性、整体性的方法,构建一个跨越不同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这一建设强调不同教育阶段、层次及要素的差异,借助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等多方面的资源与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与协同。在此过程中,紧抓“一体化”核心,分学段、分层次、分要素实现政策合力、资源合力与主体合力的统一,增进思政育人实效。尽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衔接不足、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等。为此,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将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地落实到每个教育阶段,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

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纵向衔接、横向联动和数字资源等方面。

(一)纵向衔接不足

在纵向衔接层面,虽然一体化建设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不少短板。第一,缺乏系统化的评价机制导致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效果难以量化评估。各学段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往往缺乏统一性,使得教育效果难以形成合力。第二,由于各学段相对独立,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跨学段的沟通和协作不足。[1]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自己所负责的学段,未能有效地衔接其他阶段的内容。第三,缺乏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使得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资源整合受到限制。受限于时间、人力和物力等客观条件,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和交流沟通的实施难度较大,跨学段合作交流多为一次性活动,缺乏长久有效的联系,进一步影响了思政课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横向联动有待加强

在横向联动方面,“大思政课”建设为思政课的横向联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各类课程之间的一体化格局尚需深化。具体表现为:第一,跨学科的教学资源缺乏,不同学段内对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共享相对受限,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足。第二,在课程思政方面,学校对“如何融入思政内容”的认识尚未形成统一,缺乏明确的指导原则和实践规范。第三,统筹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仍显不足,诸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等大思政课实践体系尚未成熟,思政课堂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仍需进一步加强。这种横向联动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数字资源匮乏

在数字资源的建设上,当前的状况仍未能完全满足一体化建设的需求。虽然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等数字化成果为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提供了支持,但总体而言,与教育数字化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第一,面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数字资源平台数量较少,现有的平台多依赖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地方层面缺乏贯通各学段的统一管理资源库,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第二,高质量的数字资源仍显不足,尽管已经开发了一系列网络课程和相关数字成果,但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仍需提升。第三,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依赖心理,面对智慧教室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感到畏难,导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学生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期待未能得到有效满足。

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四个共同体——育人主体共同体、课程建设共同体、资源整合共同体和组织保障共同体——的构建,以实现各方协同、资源整合和目标一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育人主体共同体

育人主体共同体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机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加强各方面的联动与协作。一是强化党的领导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各级党委(党组)需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至战略高度,确保其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引领地位。地方党委和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与行动,推动各类学校自觉参与到一体化建设中,形成自上而下的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2] 应当注重选拔和培训具有政治素养、教育情怀和创新意识的专职教师。通过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实现师资队伍在专业素养、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有效性。三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育人生态体系。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需深度挖掘家庭与社会的育人潜力。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搭建家校社沟通桥梁,鼓励家庭成为孩子品德养成的第一课堂,提升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 广泛拓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平台,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锤炼品德、增长才干,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资源的无缝对接,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二)课程建设共同体

课程建设共同体强调在大中小学各阶段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确保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一是加强课程内容的衔接。在设计课程时,要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内容衔接。小学阶段应侧重道德情感的培养,初中阶段应重点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则应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而大学阶段应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实现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连接。[4] 二是深化多学科融合教育。鼓励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中,如文化课程厚植家国情怀,科学课程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并重,艺术课程培养审美情趣与道德情操,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三是精心打造思政“金课”体系,树立思政教育新标杆。以高质量课程为核心,遴选并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思政精品课程,引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通过强化集体备课、优化教案设计、深化教学研讨,不断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促进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

(三)资源整合共同体

资源整合共同体旨在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整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应围绕“资源整合共同体”进行多维度探索,主要从教学资源、实践资源和平台资源三个层面着手。一是全面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构建一体化的思政课程资源库。深度整合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教材与教学内容,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成果能够无缝嵌入各级教材体系。通过科学设计,避免各学段教材之间的断层与遗漏,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同时,建立动态的教学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持续优化。二是积极拓展实践资源,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体验。深入挖掘地方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网络,涵盖革命历史遗址、文化遗产地等,让学生在实地探访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亲身体验国家发展的脉搏,深刻理解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其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三是构建统一的思政教研平台,促进大中小学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实现跨学段教师间的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与协同备课,确保思政课程在主题、内容上的连贯性和递进性。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教育”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互动空间,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教学实效。同时,建立教师成长发展体系,提供跨学段的专业培训、研讨机会,助力思政教师拓宽视野、提升素养,共同推动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组织保障共同体

组织保障共同体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涉及宏观政策、平台建设和具体实施等方面。一是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设方面。应建立健全以党委为核心的领导体制,确保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协作,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导向。在全国范围内制定统一的思政教育标准和实施规范,强调立德树人目标,以制度化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二是中观层面的平台建设与管理方面。搭建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之间的协同发展。通过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联络机制,组织定期的经验分享和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学习。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线上学习平台,增强资源共享的便利性和有效性。三是微观层面的实施建议与支持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为教师提供系统的专业培训,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与水平。鼓励教师结合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5] 此外,建立灵活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检视教育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紧密结合。

三、结语

我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纵向衔接、横向联动和数字资源的整合方面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更高效一体化,需要通过构建育人主体共同体、课程建设共同体、资源整合共同体与组织保障共同体的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通过这些路径的实施,加强学段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能力,以及推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教师的数字素养,才能真正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目标,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吴优,张健华.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J].中国高等教育, 2023,(17):44-47.

[2] 王易.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J].红旗文稿,2024,(10):4-8.

[3] 谢代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研究[D].长安大学,2022.

[4] 冯建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容要求与推进措施[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02):59-66.

[5] 张志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7):3.

作者简介:戚爰伟(1982-),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教育方面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