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二人转音乐的艺术特点及其美学特征
摘要:中国具有灿烂的音乐文化,二人转就是家喻户晓的音乐类型,独特的演唱形式深受观众喜爱。本文通过对二人转演唱风格进行研究,认为二人转音乐具有唱腔表现力丰富、独具特色的小帽和小曲、生活与艺术相融的艺术特点,在美学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具有浓厚的乡土美学气息、较强的戏剧审美性及舞蹈与音乐结合的表现形式。正是二人转音乐的这些艺术特点和美学特征,让其逐渐走出东北,走向全国,让这种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关键词:二人转;艺术特点;美学特征
二人转是集听觉和视觉为一体的东北地区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的说唱方式,使其枝繁叶茂、经久不衰,审美艺术价值在近几年也达到了高峰。二人转音乐不同于奏鸣曲、重奏曲、交响曲等大型管弦曲的纯音乐表现形式,演唱者需要具有丰富的表情动作、肢体动作,同时离不开好的舞台剧本,正是这些丰富的表演要素,让二人转音乐有一定的戏曲、娱乐性音乐特点,深受观众的喜爱。本文结合二人转音乐的艺术特点,浅谈其美学特征,希望对二人转的发展带来借鉴。
一、二人转音乐的艺术特点
(一)唱腔表现力丰富
具有丰富的唱腔表现力是二人转音乐的特点,表演者的喜怒哀乐都可从音乐中体现出来,特别是大段落的叙述性唱段。艺术研究者常用“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说明二人转音乐具有丰富多彩的唱腔音乐曲牌。比如主调曲牌有《胡胡调》、《武嗨嗨》、《文嗨嗨》、《靠山调》等等,对主调音乐进行辅助的曲调牌则有《秧歌柳子》、《四平调》、《压巴生》等等。基于这些丰富的唱腔曲牌,使得二人转演员在演唱的时候曲调切换非常频繁,音乐表现张扬有个性,使观众透过音乐感受到发生在演唱者身上的故事[1]。因此,在二人转音乐创新的过程中,创作者可结合其丰富音乐曲牌,将舞台剧进行立体化呈现,让音乐中含有故事、情感元素,增强文化性。
(二)小帽小曲有自己特点
小帽和小曲,即二人转唱正戏前加演的民间小调,主要是为了吸引观众,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酸、色是其最大的特点。小帽、小曲属于属于歌谣式的段式结构,多是五声六声音阶。欣赏二人转舞台剧,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个小帽、小曲都有自己的特点,唱词非常俏皮和具有生活性,看似是两个人在对话,却十分有趣,相互诉说着日常故事,因此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小帽、小曲多是采用男女分腔对唱的形式,对于一些规模大、需要多人参与的二人转舞台剧,还需要有伴唱、合唱等。小帽、小曲虽然是正戏前的小调,但是也会根据其曲调用到多种伴奏乐器,比如文场伴奏乐器有唢呐、二胡、琵琶等,武场伴奏乐器有梆子、小锣、甩子等。正是俏皮化音乐风格和丰富的伴奏乐器,使得开场前的小帽和小曲音乐能极快的让观众进入欣赏状态中,展现其魅力之处。
(三)生活与艺术交融
二人转是在传统东北秧歌、民歌基础上,吸引了东北大鼓、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发展起来的一门说学逗唱艺术形式,其音乐题材来源于生活,带有一定的民间艺术性。听二人转音乐,能够寂静的乡村带来欢乐,演唱者边演唱边配合扭秧歌、丢手绢、转扇子,同时会打情骂俏,与传统音乐不同,显示的是一种随意的生活状态。二人转音乐和表演者的肢体动作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稍微带有点色的段子被二人转演员表演的出神入化,让初来乍到的观众冷不丁会目瞪口呆和面红耳赤,一笑之际,在笑声中显露生活的真实一面。因此,生活与艺术交融,是二人转音乐的特点之一。
二、二人转音乐的美学特征
(一)带有浓厚的乡土美学气息
二人转音乐来源于乡村并深深扎根于乡村之上,使其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看似音乐表现形式非常俗气,但受众群体却越来越多,说明其具有强大的音乐表现力,彰显美学特征。很多二人转音乐的歌词和唱腔都是民间艺人对东北生活进行深入观察和体会而得来的,因此地方元素较多。比如二人转《蓝桥》演唱的东北农村地区的婚礼习俗,需要演唱者具有较大的嗓门,边说边唱,同时配以扇子、手绢等道具来展现喜气氛围。《包公赔情》则展现东北丧葬习俗,音乐通俗、淳朴,让观众一听就懂[2]。因此,正是二人转音乐所带有的乡土气息,使其具有乡土的美学特征,让观众感受到通俗淳朴的音乐也可以将美呈现出来。
(二)具有一定的戏剧审美性
二人转音乐的唱词灵活多变,通常是根据剧情需要和人物特点写出有特点、喜庆、有趣的词语,让人看了就想发笑,使得具有一定的戏剧审美特点。有人对二人转音乐这样形象的描述:“板是头骨腔是肉”。其中“板”指的是十六字板,说明二人转音乐节奏变化之丰富。“黑板”位于“十六字板”之首,通常在节奏的后半拍才起唱,突入起来的多样性音乐变化,让歌词和曲调带有风趣幽默、滑稽俏皮的特点。同时,“黑板”采用后半拍起唱,也更能使观众进入欣赏状态中,同时加以甩腔的唱法,能在刚开始表演时即能逗乐观众,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东北二人转音乐的戏剧审美性特征,收获了大量受众群体,也让二人转开始走出东北,走向全国。
(三)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
音乐与舞蹈结合是二人转艺术的特色之一,惟妙惟肖的音乐和独居东北特色的舞蹈,让观众叹为观止。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演唱者用各种复杂的舞蹈动作来展现情感,“唱说扮舞”的形式,让二人转有别于其他艺术。比如在经典《小拜年》中,演唱者先是用一段手绢舞让观众感受到演唱者灵巧的身体动作,随后一男一女边舞边唱,旋律高低起伏,舞蹈样式复杂多样,向我们展示了东北“拜年”习俗,既满足了观众审美需求,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东北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3]。又如《醉青天》,为了提高舞台表现力,表演者专门设计了醉舞,加上与之相对的唱腔之后,使作品艺术与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升华了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将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是二人转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也是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二人转音乐越来也受到大众的喜爱,其创作类型也越来越多,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二人转音乐唱腔表现力丰富,小帽和小曲使音乐唱腔与众不同,生活与艺术交融的表现形式,使其扎根乡村,提高了文化属性。在今后的二人转音乐创作中,创作者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和习俗,丰富音乐唱腔形式,同时加入更多的舞蹈元素,最终提升二人转音乐的艺术性,让其美学特征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吕梦莹.浅谈二人转艺术中的"土野之美"[J].戏剧之家,2023(3):40-42.
[2]宫龙丹.二人转拉场戏的音乐曲牌分析[J].风景名胜, 2019(6):1.
[3]孙霁,徐敦广.二人转唱腔"旋法"的魅力[J].文艺争鸣,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