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本论文深入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行的策略。通过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文化思想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强烈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索有效的融合路径和策略。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概述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点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它指明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地位,鼓励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友善等道德观念,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例如,儒家的“仁”学思想,倡导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典故传说、哲学思想等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教师可以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现状分析
(一)重要性
(1)丰富教育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如仁爱、诚信、正义、和谐等,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使教育内容更加充实、具体。
(2)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3)提升教育效果
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已取得的成果
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和讲座。一些高校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如诗词大赛、书法展览等,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融合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一些高校在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教育效果不佳。
2. 教育资源不足
缺乏系统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自行收集和整理资料,增加了教学难度。
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难以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然而,在实际融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够紧密;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不够充分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包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教育机制和师资培训、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规划等。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一)特点分析
1. 系统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2. 长期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积累,不能一蹴而就。
3. 创新性:在融入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
(二)规律探讨
1.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易于接受和理解。
2.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3. 遵循文化传承规律: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保持其原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同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外来文化纷纷涌入校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部分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忽视了本土文化的价值,这给传统文化的融入带来了困难。
(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传统文化的融入需要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如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学等,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不足。
(三)师资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难以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四)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给传统文化的融入带来了困难。
(五)网络环境的挑战
网络的普及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着大量不良信息,容易误导学生,削弱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课程体系的优化
1. 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国学经典研读》等,系统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2.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有机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1. 组织各类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传统文化节、民俗文化展览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鼓励学生社团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汉服社、书法社、诗词社等,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教育渠道
1. 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发布优质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视频讲座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2. 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推送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和信息,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七、政策建议与操作性策略
(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二)建立健全评估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三)加强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1. 开展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传统文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 鼓励教师开展研究
支持教师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推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校园景观、文化长廊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元素,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 开展社团活动
鼓励学生成立传统文化社团,如书法社、戏曲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五)创新融合模式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文化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
结论
(一)研究成果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探讨,明确了其重要价值、现状、挑战和策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融合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在实践中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分析特点与规律,提出了创新路径和政策建议,为推动融合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在数据收集和案例分析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深入挖掘更多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应持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动态和新问题,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程逸芸. 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0, 22(6): 574-576.
2. 李宗云.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 39(5): 6-7+11.
3. 李宁.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 4(17): 150-152.
4. 柏嫱, 柏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16): 52-53.
5. 马晓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 新西部(理论版), 2016(1): 97+94.
6. 王东明, 刘姬冰.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1): 5-8.
7. 张分田, 张鸿.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刍议[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 113-118.
8. 石红英, 杨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经的研究[J]. 科教导刊(下旬), 2020(5): 104-105.
9. 欧阳军喜, 崔春雪.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 山东社会科学, 2013(3): 11-15.
10. 康亚波.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精品文艺, 2020.
本文“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23年度立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SDXJKT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