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心理学在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刘明
  
文理媒体号
2024年58期
微山县双语小学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是每个班主任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班主任视角出发,分析了心理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文章指出,心理学能够帮助班主任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疏导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同时,文章也反思了当前班主任对心理学运用不够系统深入、方法简单粗暴、家校社区协同不足等问题。最后,文章提出加强班主任心理学专业培训、丰富心理辅导形式、构建家校社区协同机制等建议,以期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学;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心理辅导;家校社区协同

引言: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肩负着凝聚班集体、引导学生成长的重任。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班主任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成效。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班主任工作,能够使管理更加人本化、针对性和有效性。

1.心理学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应用的优势

1.1洞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

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快速发展时期,善变、敏感、好奇是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将发展心理学和差异心理学应用于班级管理,有助于班主任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1]。

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这一时期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班主任在表扬和批评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多给予积极的评价,少用贬损的语言。对内向、自卑的学生,班主任要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对好强、争强的学生,班主任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成败得失。洞察学生内心,才能做到因势利导、春风化雨。

1.2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民主平等的班级氛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业成绩。

比如,班主任可以开展"我们都是一家人"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增进感情。或者利用社会心理学的从众效应,发动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风气。当班级出现不和谐因素时,班主任要及时疏导、化解矛盾。总之,用心营造温馨向上的班级氛围,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1.3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和行为偏差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班主任要学会运用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正的方法,疏导学生的情绪问题,纠正行为偏差。

以小学高年级学生叛逆心理为例,班主任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给予理解和支持。通过一对一谈心,化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对屡教不改的学生,班主任可以用行为强化的方法,制定奖惩机制,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对特殊问题学生,班主任要主动与专业心理咨询师沟通,给予学生更专业的心理辅导。学会用心理学的语言与学生对话,问题学生就能迷途知返[2]。

2.心理学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2.1心理学应用不够系统和深入

许多班主任虽然意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性,但对心理学的了解比较零散、肤浅。一些班主任只是在日常管理中随意运用一些心理学小技巧,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这种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的做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班级管理难题。

如一位班主任在学生早读时突击检查,发现学生看课外书,就当众批评学生"不务正业",并没收课外读物。事后,班主任反思自己太冲动,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但班主任没有深究自己的行为反映出哪些心理学问题,今后该如何改进,管理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2.2心理疏导方法简单和粗暴

学生的心理问题千差万别,班主任在心理辅导时应当采取个性化的对策。但在实践中,一些班主任还采用说教式、命令式的方式,对学生横加指责、逼迫服从。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创伤。

例如,一个学生上课时总是走神、发呆,班主任就训斥他"上课不专心"、"再不听讲就站到后面去"。经了解,原来学生的父母正闹离婚,学生心情郁闷。班主任意识到自己的语言伤害了学生,于是找学生谈心,允诺给予关心和帮助。可见,对待问题要因势利导、晓之以理,不能简单发号施令[3]。

2.3家校社区协同机制不健全

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仅靠班主任一己之力很难彻底解决。必须构建家校社区协同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但当前,不少班主任与家长、社区的沟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协调一致的育人措施。

以学生早恋问题为例,班主任在教育引导的同时,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可以约谈学生家长,介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商讨教育对策。在社区,班主任还可以联系街道、妇联等部门,请专业人士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目前,这种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局面还有待进一步形成。

3.心理学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应用的对策

3.1加强班主任心理学专业培训

学校要将心理学纳入班主任专业发展规划,开设系统的培训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提升班主任的心理学素养。建议学校聘请心理学专家定期辅导,帮助班主任解决疑难问题。

比如,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到兄弟学校跟岗交流,学习先进的心理辅导经验。或者开展心理学教学设计竞赛,引导班主任学以致用。通过培训学习,班主任不仅能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能形成"心理学+"的复合型思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3.2创新心理辅导的内容和形式

心理辅导不应局限于谈话、测试等传统方式,还应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班主任在选材备课时可以精心设计寓教于乐的心理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例如,在法制教育时,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规则意识;在感恩教育时,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走访敬老院,学会关爱他人;在生涯规划教育时,班主任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代表现身说法,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总之,心理辅导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互动体验中唤醒学生心灵、点亮学生心灯。

3.3构建家校社区协同育人机制

班主任要主动联络学生家长,通过家访、电话、微信等形式,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遇到棘手的学生,班主任更要耐心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形成教育共识。学校还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

在社区,班主任要争取街道、社区的支持,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社区义工""法治巡讲""心理健康宣传"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的温暖。同时,发动辖区单位对特殊家庭学生给予关爱和帮扶。只有家校社区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开花结果。

结语: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能为班主任班级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和力量支撑。在实践中,班主任要站在学生立场设身处地,用发展的眼光、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树立心理育人的理念,创新心理辅导的方法,一定能收获学生的信赖和真心。同时,还要与家长、社区携手,将心理关爱延伸到学生成长的每个角落。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下,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绽放最美好的笑容。

参考文献:

[1]秦阳.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24,(07):37-39.

[2]于娟,张杰.探究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应用心理学技巧[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05):25-27+31.

[3]雷月.小学班主任领导行为与班级氛围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