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于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出院3个月时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缩短救治时间,促进患者康复,节省医疗费用。
关键词:PDCA循环;临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在临床实践中,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及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2]。近年来,PDCA循环模式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四个阶段的循环,实现持续改进和优化[3]。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以期通过优化护理流程,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提高康复效果,并降低医疗成本,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②年龄在18岁至80岁之间。③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能够配合完成研究所需的各项评估和数据收集。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或恶性肿瘤等致命性疾病。②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或接受过心脏手术治疗。③存在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无法配合研究。④预期生存时间不足3个月。其中对照组包括19名男性患者和21名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2.54±17.14岁。观察组则包括20名男性患者和20名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3.79±18.85岁。对于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方法
①计划阶段(Plan):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需求和标准,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设定明确的护理目标,如缩短卧床时间、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康复效果等。分析当前护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②执行阶段(Do):实施制定的护理计划,包括病情监测、药物治疗、疼痛管理、心理支持等。定期进行护理评估,确保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和患者的舒适度。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和康复锻炼,如床上活动、下床站立、步行训练等。③检查阶段(Check):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包括卧床时间、住院时间、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等指标。收集患者的反馈意见,了解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存在的问题。对比预期目标和实际结果,分析差异和原因。④行动阶段(Act):根据检查结果,对护理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完善。定期总结护理经验,为今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提供参考。
1.3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监测、药物治疗、疼痛管理、基本生活护理等。按照医院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不特别强调早期活动和康复锻炼。定期进行基本的护理评估,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根据患者的需求和医嘱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1.4观察指标
本研究的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术后卧床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休息的时间,以评估护理措施对患者恢复速度的影响。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以此衡量护理措施对缩短患者住院周期的效果。住院费用: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总费用,包括治疗费、护理费、检查费等,以评估护理措施对医疗成本的影响。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在患者出院3个月时,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步行距离,以此评估护理措施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这一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和日常活动能力。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73.45±12.32 d)显著短于对照组(83.23±10.45 d, 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8.23±1.45 d)显著短于对照组(12.45±2.34 d,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3.85±1.12万元)显著低于对照组(4.53±1.08万元,P<0.05),观察组患者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334.2±24.4 m)显著长于对照组(289.3±26.3 m, P<0.05)。见表1。
讨论
本研究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出院3个月时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多个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患者的早期活动,从而加速康复进程。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四个阶段的循环,护理团队能够更系统地评估患者的康复需求,并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身体功能。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护理路径不仅提高了护理效率,还有效降低了医疗成本。通过优化护理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和缩短住院时间,该模式为医疗机构和患者双方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观察组患者在出院3个月时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康复效果的积极影响。通过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和康复锻炼,该模式有效提升了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和日常活动能力,从而为其长期生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该模式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护理流程管理,不仅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还显著降低了医疗成本,并促进了患者的全面康复。这些积极成果充分证明了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重要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原秋红,刘佳,李娜,等. 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吉林医学,2024,45(7):1729-1732.
[2] 刘秀卡,沈燕虹. PDCA循环下抢救流程图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及救治结局的影响[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33):74-77.
[3] 席婷,姬学光,孙红梅. 基于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J]. 贵州医药,2022,46(1):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