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民航管制中进近空域的大小设置和规划
摘要:基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持续提高的环境下,航空技术水平日益完善,空中交通的需求量也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在有限的空中区域内达到资源最优化是现阶段民航管制中要处理的关键问题。一般而言,空中交通管理的科学指挥,应当持续加大交通管制的实施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对进近空域的大小做好设置以及规划工作,充分发挥空中管制的作用,继而推动我国空中管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空管;空域;进近;大小设置;规划
引言
近年来,我国航空交通运输的持续发展,让航空器的数量与日俱增,强化了空中交通流量。基于社会持续革新的背景下,对航空的要求更加严格,应当持续创新我国的航空管理制度,从而将航空管理质量加以提升。众所周知,空中交通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就交通流量应当进行科学的把控。早日实现对民航管制中进近空域规范的大小设备以及规划,能够推动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 空中交通管制区域概念
空中交通管制区域简称为“空域”,是通过人为来进行划定,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空中交通运输的规划与管理,目前民用空中交通管制区域分为塔台管制区、近管制区和区域管制区,其中塔台管制区包括起落航线、仪表程序航线、第一等待高度层及其以下的空间和机场机动区。其具体范围在机场使用细则内规定,而进近管制区则是塔台管制区与区域管制区的连接部分,是机场管制区域除塔台管制区外的空间。
空中交通管制区又分为高空与低空两个方面,高空管制区主要是对超过6000米的大型航空设备进行管制服务,目前我国共有16个高空管制区以及一定数量的中低空管制区,通常来说民航的空中交通管制区域是以机场基准点为中心,水平半径为50千米,上下垂直高度低于7000的空间,空中交通管制区的具体工作由四个不同性质的管制室进行四个方面的调度,分为是进行检查协调全国管理范围内的飞行组织与实施工作,塔台管制室设置管制台来规划飞机繁忙时的场面控制,进近管制室则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进行规划,根据实际的繁忙程度来随时与塔台管制室协同作业,通常空管区域的管制人员主要有两类人,分别是程序管制员以及雷达管制员,所有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均要经过严格的知识技能训练,经过实习与考核才能领取相关职业证书。
二 民航管制中进近空域基本概况
(一)进近空域的主要含义
空中交通管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一起构成:一是区域;二是进近;三是塔台控制;四是空中交通报告。由于区域管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高空区域管制;二是中低空区域管制,因此不少地方基本上是由一个部门执行这几项职能管制的。对进近管制的范围进行分析后可知,其实际上属于进近空域的大小范围,其中民航管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仪表着陆的等待空域;二是起飞的等待空域;三是一定的等待空域。
(二)进近空域的管制服务
第一,进近管制的服务。就进近管制的区域范围来说,其实际上是飞机500米至3000米之间的飞行空域,无论是针对上升的过程还是下降的过程,均会实现科学的转换,属于一个飞行过渡过程的区域。
第二,进近管制的工作。通常情况下,进近管制的工作一般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机场的仪表进场;二是机场的仪表离场,航空器的使用间隔要求往往是在全面了解以下几点的基础上进行制定的:一是航空地区的设备标准;二是飞行实践等,继而在相同地方当中展开转场航空器飞行以及目视飞行。无论是针对进近空域的大小设置来说,还是就规划设计而言,均对空域的职能分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于进场任务来说,其简单地说是促使航空器结合规划的实际次序科学合理地进行排序,旨在让空域用量得到有效降低。就离场任务来说,其主要是结合特定的点,运行航空器到大量空域的区域,展开空中交通流量的相互影响。
三 民航管制中进近空域的大小设置
第一,对进近范围加以调整。从客观上讲,对进近空域范围进行科学调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民航管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夯实基础。在最近几年里,航空运输量也呈现出了大幅度提升的状态,同时空中交通流量也开始慢慢增加。
第二,进近空域的大小设置评估。针对进近管制区来说,其应当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持续完善进近管制区的工作,通过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能够快速实现进近空域的大小设置。就进近至的风险评估而言,能够对系统运作环境的变化进行深度剖析,借助于风险识别以及分析来做好相应的监控工作,制定出可行的防范手段,从而对管制的大小设置做好评估工作。
第三,对进近空域监督制度加以优化。倘若想要让进近空域大小的设置得以实现,那么就应当对相关监督制度加以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机构,从而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执行方案。对管制协议加以优化,在全面了解飞行特征等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管理制度,同时还要持续优化与完善该制度,在指定的时间内对相关工作者做好培训工作,旨在从源头上确保进近空域的飞行安全。
四 民航管制中进近空域的大小规划
从民航组织的角度出发来讲,其为了规范目视以及仪表等相关标准,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也对空中区域进行了科学合理地规划。
第一,进近空域规划概述。对于空域规划来说,其实际上是在指定的地方,对后期空中的交通流量需求做好预测工作,在此基础上对以下几点进行深度剖析:一是空中交通通流的流向;二是大小;三是分布,同时还要对区域范围、飞行方向等方面做好相应的规划工作,同时结合设计抑或是规划规范的实施与完善的全部过程。就空域的大小规划而言,其实际上是在空域规划当中,来对空域范围加以划分,然后依据具体内容展开设计工作以及规划工作。
第二,进近空域规划的目的。对空域规划进行分析后可知,其终极目标是为了将交通容量加以提升,旨在实现对空域资源的科学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此项工作的难度系数得到有效降低;进近空域的大小规划是为了最大化的使用进近空域的资源,旨在将空中交通管制效率加以提升。
第三,进近空域规划的内容。一般而言,空域规划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的科学制定:一是航空路线;二是进离场规划;三是飞行程序。针对航路规划来说,其能够实现航空路线的不同划分,从而将飞行流量加以提升。就进离场而言,其因为受到走廊等方面的约束,还会被其他空域影响;对于空域的大小规划而言,其实际上是对进近空域的范围做好科学规划,旨在为飞机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夯实基础。站在空域管理部门的立场出发来讲,其通常会对空域展开扇区的划分,旨在有效缓解相关人员的工作负担。无论是针对哪个扇区来说,其均存在着相应的管制席位,旨在对空中交通做好指挥以及协调工作。从客观上讲,空中交通流量的持续上升,必然会对飞行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空中交通流量过大期间,应当持续提高扇区,旨在减少负荷过大带来的影响。
结语
随着民航企业的不断发展,为交通管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应有的保障。我国空中交通管制的革新与发展,应当对区域、塔台控制等方面做好完善以及优化工作,旨在早日实现空中资源的科学完善,同时还要在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置进近空域的大小以及规划内容,这样做有益于民航交通管制的快速形成,以此来推动我国民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克嘉. 规划空域扇区容量评估方法[D].中国民航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