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融合思政课程路径分析研究
摘要:技工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面临将思政课程与实际技能培训相融合的挑战,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在技工教育中,这一融合举措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致力于探讨技工院校如何有效整合思政课程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通过探索这一问题,旨在为技工院校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使思政课程与实践技能培训相辅相成,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职业成长搭建稳固桥梁。
关键词: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思政课程;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技工教育的日益重视,学术界与教育实践普遍关注如何促进技工院校教学改革。技工教育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优势已被认可,然而,思想政治课程在技能教学中的融合尚属初探。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教育者需要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将思政课程理念有机融入技能培训中,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与社会责任感,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研究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融合思政课程的路径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1.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融合思政课程教学的意义
1.1思政课程融合培养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通过将思政课程与职业技能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思政课程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积极践行职业伦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职场挑战。技工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到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等思政课程内容,有助于塑造其对于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和实践。此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是为其将来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职业人士打下坚实基础,符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的发展目标,通过思政课程的融合,学生将更全面地理解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和责任感,为社会健康发展贡献积极力量[1]。
1.2思政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理念
思政课程的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职业导向和道德规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在实践中,学生接触到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比如诚信、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将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合格职业人士应具备的品质。这些道德观念和职业理念的树立不仅影响其个人成长,也对整个职业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在技工教育领域,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对于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态度的培养尤为关键,思政课程的融合能够在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职业发展指导,塑造积极的职业态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2]。
1.3思政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思政课程的融合并不仅仅限于传授理论知识,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这种课程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在技能培训的同时,培养其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职业技能实训过程中,引入思政课程的内容,教授学生团队合作、沟通技巧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此类融合,学生不仅仅获得了专业技能,还拓展了综合素质。这样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具备更为全面的素质,使学生在职业领域中更具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也符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培养出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
2.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融合思政课程的教学策略
2.1结合思政课程与实际工作技能,鼓励学生实践探索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实际工作技能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机械制造专业中,教学策略可以聚焦于将思政课程与实际技能培养相融合。思政课程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贯穿于机械制造相关课程中。例如,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引入有关创新与发展的思政理论,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辩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探讨科技发展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有机结合,在机械加工实训中,除了传授具体的加工技能外,还可以设置任务,要求学生从技术创新和安全环保等角度进行思考和实践,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资源浪费的技术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3]。组织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教学策略,安排学生参与机械制造领域的企业实习或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感受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邀请行业专家或相关领域的成功人士来校分享经验和案例,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2.2构建思政教师与技术导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发展
技工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致力于融合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技能培养,而构建思政教师与技术导师团队是其中关键的教学策略。构建团队需要思政教师和技术导师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协同。思政教师负责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技术导师则专注于专业技能的传授和实践操作。两者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学生发展规划,确保思政课程与专业技能培养相互贯通。思政教师和技术导师可以定期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共同探讨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例如,在汽车维修与服务专业中,可以结合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学生了解汽车工业发展与国家政策、汽车安全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此外,团队成员间还应该相互学习,思政教师可以向技术导师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而技术导师也可以从思政教师那里获取教育理论和人文素养方面的启发。这种相互借鉴与交流将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提升教学质量。同时,鼓励思政教师和技术导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实践指导和辅导。例如,对于汽车维修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或汽车维修项目,并由思政教师和技术导师共同指导,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培养其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构建思政教师与技术导师团队需要注重合作与交流,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在汽车维修与服务专业等一体化专业中,通过这样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既具备了专业技能,又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融合思政课程路径分析研究
2.3融合思政课程与实践,提升学习体验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旨在整合思想政治课程与实际实训,以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综合素质。在融合思政课程与实训实践方面,以钳工教学为例,在传统技工教育中,学生通常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通过将思政课程与实训实践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思政课程的内涵。在钳工实训中引入相关的思政课程元素。例如,通过设立专门的思政实训课程,强调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钳工技能的同时,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道德取向和社会责任。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导,将思政课程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展示一些成功的职业技能人才的事例,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追求卓越,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这样的实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实训中。另外,实训实践也为融合思政课程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如为当地社区提供技术支持或参与相关公益活动,这种参与式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技工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中,结合思政课程与实训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技能上得到提升,更能够塑造他们全面发展的人格,使之成为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这种综合性的培养路径将有助于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技工人才的培养。
结语:
本研究表明,在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中融合思政课程的教学策略是可行的,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系统研究融合策略的应用,我们确认将思政课程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这些策略的有效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更能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职业理念,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然而,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探索更多实践案例,为技工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提供更为丰富和切实可行的路径与策略支持,以更好地满足当下教育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更具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严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汽车钣金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 [J].时代汽车,2020(19):28-31.
[2] 杨峰,毛昀,申红军.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电气控制技术 及 PLC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3):133-134.
[3] 马明娟.落实课程思政,提升职业素养的实践探索——以 数控车削加工课程为例 [J].现代职业教育,2021(18):222- 223.
[4] 张广新.关于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系统性培 养的探索 [J].中国培训,2020(1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