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1+X”证书制度下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探索与实践

谢丽娜 王开香 通讯作者
  
文理媒体号
2024年66期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重庆 404155

摘要:“1+X”证书试点工作背景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急需优化,本文从学科知识逻辑、工作过程逻辑和教育理性逻辑三个方面对婴幼儿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进行了阐释。并依据“双需融合”和“双域融合”重构了课程体系逻辑框架。最后依赖于顶层设计、三教改革及教育理性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1+X”证书;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母婴照护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与转型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但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婴幼儿)的课程体系大多沿用学前教育或者早期教育的课程体系,并按照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而成,其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与“X”的兼容性存在较大偏差。基于此,本文拟就探讨“1+X”证书制度下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框架,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与思考。

一、“1+X” 证书制度下婴幼儿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融合的教育类型,具备多重跨界属性[1]。这也决定了“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逻辑起点的多元性,因此婴幼儿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同样具有复合性。

学科知识逻辑:培养具有现代服务业知识素养的专业人

学科知识逻辑是指职业教育应当将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以结构化的形式教给学生,并在学生头脑中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以适应今后的专业发展。婴幼儿的学科知识逻辑最初基本是照搬学前教育或早期教育的相关内容。随着社会需求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根据罗素·艾可夫的知识金字塔理论,知识由下往上分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四型,同理具有婴幼儿现代素养的专业人,首先应具备扎实的地基“1”,即系统化专业知识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提取基础数据“1”中的关联信息“2、3、4......N”,在基础数据与实践的行动交互式中,不断试错不断反思总结形成专业体系,最终由“1”的基础数据形成“N”(母婴照护、婴幼儿护理等)的实践智慧。

(二)工作过程逻辑:培养掌握婴幼儿托育服务业复合技能的技能人

从培养的方式来看,婴幼儿教育更偏向于技术知识的习得,其未来的出路在于对接母婴行业、托育产业需求,对接科技发展形势变化,对其典型岗位需求进行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精准定位。因此婴幼儿“1+X”证书制度可围绕专业拓展自身学历领域,而这些拓展的知识与技能又能以“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来评估,并作为学生技能水平的认定依据。因此,婴幼儿课程体系与“1+X”证书制度下的工作过程逻辑起点一致,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技术性。

(三)教育理性逻辑:培养拥有婴幼儿托育服务业匠心精神的职业人

教育理性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有效达成目标则更需要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寻求一个理想的平衡点。面对婴幼儿托育行业社会人才需求量激增的现实情况,课程设计应减少泛职业化倾向的现象,而是该更加注重学生课程思政、工匠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伦理意识和技术生态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和匠心观。“1+X”证书制度下,婴幼儿专业学生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同时增加职业技能培训,多项职业技能与多元课程思政的综合发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学生的技能潜力,在“1+X”证书制度下,婴幼儿的课程设置应重新定位“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培养既有匠艺、匠能,更有匠心、匠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坚持教育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并驾齐驱,造就“成大匠者必有大德”的复合型职业人。

二、逻辑框架:“1+X”证书制度下高职婴幼儿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

(一)双需融合:岗位需求与知识需求

高职婴幼儿专业课程体系融入了育婴员、保育员和婴幼儿发展引导员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证书,充分实现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1+X证书制度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教育部、人社部两部门目录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国家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旨在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二)双域融合:生产场域与教育场域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任务以培养符合经济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导向,其活动状态与时间流程是对产业过程的简单模仿[2]。因此生产场域与教育场域的双融合是既是职业教育教学的必要路径,也是是实现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平衡点的核心环节。“1+X”证书制度的对学科知识逻辑、工作过程逻辑、教育理性逻辑进行综合性考核。其中“1+X”证书制度在生产场域中要反映典型岗位(群)所需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体现社会、市场、企业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强化对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能力的考核。在教育场域中要求职业院校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涵盖的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因此,构建课程体系应以生产场域中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和需求,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相对应的职业能力。

三、逻辑路径:“1+X”证书制度下高职婴幼儿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一)借三教改革,破课程体系之“术”

“1+X”证书制度旨在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破开原有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而全面保障家政类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施。教师是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其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式等对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高职教育对师资投入的要求更高,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需要与现代产业集聚地紧密联系。“1+X”证书制度设计理念重在强化“课证融合、理实一体”,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和实用性。通过聘、引、走出去等方式,拓宽婴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通道,立足于产教融合的“双元”育人机制,突显“双师型”教师的“跨界属性”,立足学校与教师需求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全面教育培训质量。近年来,高职院校同样致力于打造立体化的全新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二)合教育理性,立课程体系之“道”

产教融合型产业学院则是承载高职婴幼儿专业教育理性的载体,要想重新塑造课程体系之道则需要依赖于产业学院。“婴幼儿产业学院”建设的着力点首先在于理念的转变,作为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行业跨界融合的产物更应该转变自身固有观念,顺应时代发展及时调整建设理念和思路。其次在于明确服务方向,第三在于促进双师流动,第四在于保障合作机制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朱德全,沈家乐.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执行的分析框架与理论模型[J].教育研究,2022,(03):110-126.

[2]朱德全,杨易昆.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机理、问题与治理[J].职教论坛,2020,(11):31-3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