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节气文化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实践研究

姚迢
  
文理媒体号
2024年66期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十二小学333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并通过跨学科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美术、劳动、科学以及心理健康四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展示节气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心理健康意识。

【关键词】节气文化;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之中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及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模式。以时节为经,以农桑与风土为纬,建构了中国人的生活韵律之美。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已成为趋势。本文试图探索如何将节气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并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节气文化中语文与美术的结合

节气的变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周期性更替,还赋予了大地不同的色彩与生命力,这些自然景观是自然笔记最好的记录对象。自然笔记是用书写和绘画的方式,给大自然书写日记,在记录中感受大自然的生命,把自我融入自然万物。所以,自然笔记更是一种与生命共鸣的生活方式,是一条与大自然连接的路径。2

在春季的立春和雨水等节气,教师组织学生到户外写生,让他们亲身感受春天的气息。学生们记录自然笔记,写下自己观察到的花卉种类、颜色以及形态,并配以手绘的花卉图案。

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花钟》时,教师拓展学习二十四节气花卉,讲解不同节气适宜种植的花卉种类,让学生了解植物与节气之间的关系,并带领学生查找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诗句。课后,组织学生绘制节气花钟和书签。

通过记录自然笔记,绘制二十四节气花钟和书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在美术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加深学生对节气文化的理解。

二、节气文化中语文与劳动的融合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参与劳动,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利用节气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活动,既能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也能让他们了解农业生产的周期性。

在谷雨节气前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蔬菜、花卉的种植,并鼓励他们记录植物成长的过程,撰写观察日记,绘制植物生长图。

寒露节气,大自然中植物的种子慢慢成熟,它们形态各异。通过设计一系列与种子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感知种子所蕴含的神奇力量,认识植物的差异性。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种子的收集活动,让他们在校园或社区公园寻找并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建立一个小型的“种子博物馆”,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并附上简要说明。在“种子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种子的多样性,还能学习到种子传播的方式、种子发芽的条件等相关知识,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界的奇妙。

通过节气文化将语文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生命的奇迹,增强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还能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节气文化中语文与科学知识的联系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还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原理。通过观察这些自然现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观察风向是一项简单而又充满趣味的科学实验,特别适合用于小学阶段的跨学科学习。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风向袋的制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将语文学习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风向袋的制作》,并讨论其中涉及的科学原理。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文章中的步骤制作风向袋。这一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风向袋的设计原理,学习如何保证风向袋能够准确指示风向。

当风向袋制作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在八个重要的节气转换期(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进行风向观察,并记录每次观察的结果。同时,通过绘制风向玫瑰图,记录不同时间段内的风向变化趋势,并引导学生对风向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尝试找出风向变化与季节转换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通过将节气文化与自然科学实验相结合,实现语文与科学知识的有机整合。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容,还能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节气文化中语文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四季的变化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暗示,合理运用这些自然信息可以帮助个体调节情绪,维持积极的心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介绍不同节气的特点及其相关的自然景观。在讲解大寒时,可以选用描绘冬季景象的作品,如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让学生感受到冬天的美丽与宁静。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还能在心中种下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人笔下的冬季氛围并分享自己在冬季的经历和感受,无论是雪地里的欢乐还是室内的温暖,都是值得分享的美好记忆。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严寒或其他困难时,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通过讲述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学习那些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坚强意志的人物。课后,通过日记记录、艺术创作等形式表达内心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并找到释放负面情绪的健康渠道。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节气文化中的自然信息,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季节变化的理解,还能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情感变化,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为成长道路上面临的各种挑战做好心理准备。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节气文化为纽带,整合小学语文和其他学科知识,构建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体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培育学生的节气文化意识和全面发展能力。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