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新背景下高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探究

——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教学为例

李媛媛
  
文理媒体号
2024年67期
合肥市第九中学 安徽省六安市 230011

摘要:双减政策的提出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学产生了极大影响,推动多种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为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参考。具体而言,在双减政策的指导要求下,教师应创新历史教学策略,结合跨学科主题式教学融合更多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开放性,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基于此,本文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从明确跨学科教学目标、整合跨学科教学内容、深化跨学科切入点以及设计跨学科作业四个方面对双新背景下高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途径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双新背景;高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

引言

跨学科主题式教学的特点显著体现在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上,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引入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历史事件与现象。例如,在分析古代王朝的更迭时,结合地理学对地域文化的探讨,以及政治学对权力结构的剖析,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变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有助于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与跨学科思维。跨学科整合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望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前,教师要先明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过程顺利展开,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首先,教师要明确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并依据学情确定当前教学阶段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建立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这样的学习目标才是合情合理、适合学生目前发展需要的。其次,要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要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整体分析与解构,找到养与具体教学目标表述的结合点,整体的素养目标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形式具化到每个教学单元中,再细化到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中。最后,教师要围绕跨学科教学主题准备教学素材和资源,以满足教学理论知识的需要和实践活动的需求,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为了确保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教师还要按照科学检验教学成果的方法,完善跨学科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1]。

二、整合跨学科内容,开展多样化教学

在双减政策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要求下,教师需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而在跨学科主题教学思路下整合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多样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思维,这对于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意义重大。具体而言,高中历史课堂中可以整合语文、政治、地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并将这些内容与历史课堂融为一体,从而推动历史课堂改革,保障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拉近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落实多样化教学策略[2]。

在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有效激活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探究整合不同学科内容的途径。例如,在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货币作为物质交换的媒介,是不得不提的重要标志。基于此,教师可以选用“货币”作为跨学科教学主题。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美术作品展示货币的不同样式,帮助学生了解到货币的演变历程。在学生对于货币演变历程有了基本的记忆后,教师可以出示“朝代识读地图”,让学生根据之前的记忆,在不同朝代下画出当时货币的形制。其次,货币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建立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还可以在历史主题式课堂中融入政治学科的内容,使理论概念呈现的更加直观具体,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货币的形制大多数是仿照农业或手工业生产工具制造的;统一货币形制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统一管理等,这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深度。最后,教师还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这种数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历史课堂的逻辑思维,使学生了解货币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发展以及货币的度量知识,可以说历史知识可以与相关学习科目结合在一起展开联合教学,这突破了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推动了学生获得核心素养发展。

除此之外,传统历史教学以知识讲述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或是由于历史学科过于强调独立,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生活之间的关联,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孤立无援,知识掌握难度高成为常态。历史教材记录了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与经济等等,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加之单一的教学模式更是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引入文学作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为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保障。例如,在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三国”时期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三国演义》导入。如询问学生是否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并以书中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导入。在文学作品导入中,促使学生认识三国时期是如何从“合”走向“分”,由“分”走向“合”。从这一宏观角度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做出定义。在熟知的文学作品中,学生掌握这一阶段的历史兴趣油然而生。在学生兴趣的驱使下,教学成果或事半功倍。高中历史中蕴含了丰富的语文素材,语文教材中同样具备多样化历史知识,如诗词歌赋中蕴含的时代背景,文学作品中的官僚阶级等等。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内心通常是畏惧的,但是学习文学知识,大部分学生又抱有鉴赏的态度。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文学作品的渗透,并借助关联知识创设生动有趣的教育场景,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教师应挖掘其中经典战役、文学典故等等,促使学生在文学作品中认识历史。

三、以代表人物为主题,深化跨学科教学

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不仅对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起到一定帮助,还能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跨学科编演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分析史料、融合艺术、落实育人[3]。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教学中涉及很多政权的更替,特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被喻为“混乱中孕育新生”、“分裂战乱”等等,因此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梳理历史事件,并从中感受古代掌权者的思想智慧和时代背景,对此,教师可以“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替”为主题,组织一场文化表演赛,并融合音乐、美术、语文、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以此丰富场景、美化效果。第一,明确人物。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将学生划分为不同政权,如三国、西晋、东晋至南朝、十六国、北朝、隋、唐等,并对代表人物、历史事件、观点、阐述形式等相关要素进行补充和规范,尽可能还原当时的人物心理及文化理念。第二,服饰装扮。服饰装扮的添加,可使历史人物更加立体、形象,也更易于提高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代入感和体验性。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翻阅资料、网络搜集等渠道,利用美术手工技能,制作一些服饰和道具,既可以从服饰文化中培育其艺术美感,又可以从衣帽装扮上探寻社会阶层。第三,构建情境。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逐一呈现不同主题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感受其民族交融、体会其文化发展。

四、设计跨学科作业,提高思维力

作业是帮助学生串联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对作业设计环节引起足够关注,在历史课堂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深入思考,使学生准确把握历史课的文化属性,帮助他们掌握丰富的实践技能,有能力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具体而言,高中历史教师要关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要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启发,在跨学科教学模式中设计多元化课后作业,保障学生在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当中获得多项能力的提升,展现出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4]。

在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关于“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内容过程中,通过该课学习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华先民在三国、隋唐时期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艺、科技与佛教文化,教师在作业设计当中引导学生思考大家是如何对"辉煌灿烂"进行理解的。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条件的校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三国、隋唐主题的博物馆近距离观察文物,在历史课堂教师也要要求学生对观察到的文物进行绘画,使美术学科渗透到学生的历史作业探究中,这种作业实践性较强,可以缓解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又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理解,通过不同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理解力,进而提高的历史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提倡跨学科主题教学与学习,打破了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局限性,能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吸引学生注意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不仅有利于课堂实效性的提高,而且确保了教学质量。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学生体验更加丰富,感悟也会更多,但是要想充分发挥跨学科主题教学优势,依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挖教材内涵,捕捉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历史与语文、艺术、地理等学科巧妙结合,同时还要重视教学评价多样化,促使学生站在多个视角下分析历史事件,在知识面拓展的同时,学习视野变得开阔。

参考文献:

[1] 任支钰.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探索[J].新教育,2023(13):70-72.

[2] 刘永红.高中历史与语文跨学科教学探索[J].求知导刊,2023(3):101-103.

[3] 徐晓娟.高中地理与历史跨学科教学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29):10-12.

[4] 刘文灿.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探究[J].高考,2023(6):56-5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