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低压台区漏电问题的多维监测与精准定位方法探索

杨景鸿 温志琼 陈然
  
文理媒体号
2024年67期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增城供电局 广东省广州市 511356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低压台区漏电问题的多维监测与精准定位方法,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电力供应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通过分析漏电故障成因,结合现代电工工具与智能监测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高效、安全的监测策略与定位方法。重点讨论了利用钳形电流表、数字验电笔及智能监测系统等工具在漏电检测中的应用,并详细阐述了四线单火钳形表法等新型定位技术的实施步骤与优势。研究结果为供电企业解决低压台区漏电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低压台区;漏电问题;精准定位

引言

随着农村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低压台区漏电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漏电不仅导致能源浪费,还可能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因此,对漏电问题的多维监测与精准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漏电故障成因分析入手,探讨多维监测体系的构建及精准定位技术的实施路径。

一、漏电故障成因综合分析

(一)用户端漏电成因剖析

用户端漏电故障主要源于家用电器绝缘损坏及线路安装不规范。例如,农村家用抽水机、电冰箱等设备绝缘失效,室内线路私拉乱接,未安装或保护失灵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等,均易导致漏电发生。此类故障隐蔽性强,排查难度较大。

(二)低压线路漏电成因探索

低压线路漏电则多发生在通讯、邮电、有线电视交叉跨越点及竹木碰触导线处。农村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大,接线方式不标准,交叉跨越现象普遍,增加了漏电故障点的定位难度。此外,用户违章挂钩用电等行为也是引发线路漏电的重要因素。

二、多维监测体系的构建

(一)传统工具在漏电监测中的角色与限制

在低压台区漏电监测的实践中,传统监测工具如钳形电流表、低压感应数字验电笔等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钳形电流表,凭借其能够直接测量导线中漏电电流的能力,为工作人员迅速判断漏电情况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这些传统工具在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明显的局限。一方面,由于低压台区电网结构复杂,线路繁多,使用传统工具进行逐一检测,工作量极大,效率难以提升。另一方面,传统监测方法往往需要工作人员直接接触带电设备,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对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要求较高。

(二)智能监测系统技术的革新与优势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监测系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低压台区漏电监测领域的新宠。智能监测系统通过部署在电网各分支线路的传感器,实时采集电力数据,并利用先进的多源数据融合智能算法进行深度分析。这种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预警漏电异常状况,为工作人员提供准确的故障信息。与传统监测方法相比,智能监测系统具有显著的优势。

(三)传统与智能监测工具的融合应用策略

在构建多维监测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传统监测工具与智能监测系统的各自优势,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传统监测工具如钳形电流表、低压感应数字验电笔等,在现场快速检测和初步判断漏电情况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关键节点和疑似故障区域,应继续使用这些传统工具进行细致的检测。同时,智能监测系统作为监测体系的核心,应发挥其全面覆盖、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的优势,为工作人员提供准确的故障信息和定位支持。通过传统与智能监测工具的协同作战,可以实现对低压台区漏电问题的全方位、多层次监测,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多维监测体系的持续优化与升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低压台区电网结构的不断变化,多维监测体系也需要进行持续的优化与升级。一方面,应加强对智能监测系统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其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预警漏电故障。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传统监测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提高其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精准定位技术的实施路径

(一)钳形电流表法及其优化

钳形电流表法作为一种精准定位低压台区漏电问题的技术,其核心优势在于带电测量。通过其独特的钳形结构,钳形电流表能够在不切断电源的情况下,直接测量运行中的电气线路电流,从而快速定位漏电故障点。该方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确保了操作的安全性。随着技术的进步,钳形电流表不断优化,如增加自动转换量程、数据保持等功能,进一步提升测量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在低压台区漏电问题的精准定位中,钳形电流表法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二)手持分机、数字验电笔与电压表辅助定位

数字验电笔与电压表可用于辅助判断漏电现象。通过测试JP柜接地引线扁铁及配电变压器进出线电压,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漏电情况。若检测到电压显示异常,则需进一步使用异频特征信号注入结合钳形电流表及手持分机等工具进行精确定位。

(三)智能监测系统的精准定位策略

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异频特征信号注入结合实时采集低压台区电网电力数据,构建电力监测评估模型,对电力异常状况进行智能识别与管理。系统能够自动生成管理指令,指导抢修人员快速定位并处理漏电故障。此外,系统还具备数据存储与分析功能,为后续故障预防提供数据支持。

四、监测与定位方法的综合应用策略

(一)融合优势构建多维度监测网络

在应对低压台区漏电问题时,需将传统监测工具与智能监测系统紧密结合,构建起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网络。智能监测设备应被精准部署于电网的关键节点并进行时控异频特征信号注入,在分支线路交汇处、用户密集区域等检测信号,以实现电力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深度分析。同时,手持分机、钳形电流表、数字验电笔等便携式检测工具亦不可或缺,它们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响应,为现场快速检测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这一多维度监测策略的实施,可以确保低压台区漏电问题得到无死角、高效率的监控,从而提升电力供应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二)协同定位技术实现故障快速排查

在漏电故障发生时,应充分利用智能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力,快速锁定故障的大致范围。随后,结合时控异频特征信号注入、手持分机检测、钳形电流表法等精准定位技术,对疑似故障点进行逐一排查。此过程中,需注重各种定位技术的协同应用,如利用电压表检测电压异常,结合手持分机信号值、钳形电流表测量电流变化,以准确判断漏电故障的具体位置。此外,还应加强抢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对各种定位技术的熟练掌握程度,确保在故障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缩短故障排查时间,减少因漏电造成的损失。

(三)强化技能培训与应急响应机制

为进一步提升低压台区漏电问题的处理效率,需加强对抢修人员的技能培训与应急演练。通过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使抢修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监测与定位技术的使用方法,提高他们在复杂环境下的故障排查能力。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明确故障报告、抢修调度、现场处理等各个环节的流程与责任,确保在漏电故障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有序开展抢修工作。

五、结论

本文围绕低压台区漏电问题的多维监测与精准定位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分析漏电故障成因,结合传统监测工具与智能监测系统的优势,提出了一系列高效、安全的监测策略与定位方法。特别是时控异频特征信号注入、手持分机检测、四线单火钳形表法等新型定位技术的引入,有效提高了漏电故障点的定位效率与安全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供电企业解决低压台区漏电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对于提升电力供应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慕静茹,喻锟,曾祥君,等.考虑多扰动因子的含光伏电源低压台区漏电故障检测[J/OL].南方电网技术,1-12[2024-09-07].

[2]薛璐璐,程启明,韩永翔,等.低压配电台区漏电故障排查[J].光源与照明,2023,(02):204-20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