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健康中国背景下基于体医融合的通识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吴甫超
  
文理媒体号
2024年68期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117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医融合;通识课程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健康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了全民健康的目标,其中包括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以及推动全社会实现健康共同体。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教育应该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通识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交叉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体育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交叉能力的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1研究背景

1.1 健康中国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健康中国建设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促进全民健康和社会全面发展。健康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推广健康知识、普及健康教育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节省医疗资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生产效率。

1.2 通识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通识体育课程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发展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传授健康理论知识和塑造体育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课程。其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通识体育教育开始兴起,大学开始开设体育通识课程,但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选修需求。

建制化阶段:90年代至2000年代,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台了通识体育课程的教学指导纲要和教学标准,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通识体育课程在大学中得到更加重视,成为必修课程之一。

融合阶段:21世纪初至今,通识体育课程开始与学科融合,如体育医学、体育心理学等,强调将体育与健康、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同时,通识体育课程也开始注重实践教学,如户外拓展、运动训练等。

目前,通识体育课程在国内高等教育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现实中,通识体育课程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健康中国建设,急需研究和解决。

1.3 通识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识体育课程作为一门注重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课程,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和挑战:

1.3.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足:一些高校的通识体育课程设置单一、内容简单,缺乏深度和广度,没有充分融入医学知识指导体育实践,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需求。此外,一些通识体育课程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操作,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有的学校传统的体育课程注重运动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的培养,即运动习惯甚至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往往出现了对身体素质全面性要求不高、持续发展潜力不足,缺少多样性和针对性等问题。

1.3.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通识体育课程的教师要求不仅仅是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实践操作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然而,由于教师的素质不高,教师自身的通识教育的理念还没有完全融入体育教育中,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未能有效形成合力,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交叉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通识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1.3.3教学资源的不足:通识体育课程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如师资、场地、器材等,而一些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如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限制,无法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选课意愿、教学资源、教育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通识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

2体医融合理念在通识体育课程中的价值及其应用

2.1 体医融合在通识体育课程中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体医融合理念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通识体育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1促进健康教育:通过将体医融合理念融入通识体育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2.1.2个性化课程设计:体医融合理念强调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运动方案设计,通识体育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健康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1.3增强课程的综合性:体医融合理念包含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识体育课程可以将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相融合,形成更为综合的课程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1.4增强课程的实践性:体医融合理念注重实践和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识体育课程可以通过实践和运动锻炼,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

综上所述,体医融合理念在通识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有利于促进健康教育、个性化课程设计、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发展。

2.2体医融合在通识体育课程中的应用

体医融合理念是指将运动和医学结合起来,实现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一种健康理念。在通识体育课程中,应用体医融合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具体来说,体医融合理念在通识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2.1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通过引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相关知识,拓展通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尤其是一些医学类院校,更应该结合自身优势,把医学知识和资源与通识体育课有机结合起来。

2.2.2教学模式的创新: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引入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掌握一些基本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技能,使体育和医学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提高其运动康复方面的知识。

2.2.3学生的健康监测和评估:在通识体育课程中引入运动生理监测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提高健康水平,这也是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的需要。

2.2.4教师素质的提升: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识体育课程的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相关技能,针对体医融合理念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教学。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教师的素质,这是基于体医融合的通识体育课程改革的保障。

通过体医融合理念在通识体育课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通识体育课程的发展和创新。

3 体医融合实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通过研究发现体医融合实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协同合作:体医融合需要多个学科领域的协同合作,包括体育学、医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学科,通过交流和协作,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互相借鉴和融合。

3.2教育培训:为了实现体医融合,需要对相关专业人才进行全面的教育培训,提高其跨学科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从而为实现体医融合提供人才支持。

3.3系统设计:为了实现体医融合,需要建立完整的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健康需求,设计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和课程内容。

3.4融合创新:体医融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推动体医融合理念在通识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和发展。

综上所述,体医融合的实现需要协同合作、教育培训、系统设计和融合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只有在这些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实现体医融合在通识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和发展。

4基于体医融合的通识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

4.1体医融合的通识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应该从以下几个发面发力

4.1.1课程设计创新:通过采用基于体医融合理念的课程设计方法,结合学生的健康需求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和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跨学科交流和合作。

4.1.2教学模式创新: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如PBL(问题驱动式学习)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营养健康教育:通过营养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为学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4.1.3网络技术支持:采用网络技术,如虚拟仿真、智能穿戴设备等,加强对学生健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服务,推动体医融合理念的应用和发展。

实践探索:通过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优化体医融合的实践方法和教学模式,促进体医融合的应用和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体医融合的通识体育课程改革需要通过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营养健康教育、网络技术支持和实践探索等方式来实现,推动体医融合理念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4.2 体医融合的课程设计和实施

体医融合的课程设计和实施需要结合体育和医学知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的健康需求和个性化健康管理。具体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健康需求分析: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饮食偏好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健康管理方案。

4.2.1教学内容设计:根据体医融合的理念,将体育和医学知识融合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包括运动生理学、营养学、健康心理学、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促进健康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4.2.2教学方法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驱动式学习、翻转课堂、团队合作等,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和探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4.2.3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场所和运动设备,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技能和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4.2.4学生评估与反馈: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观察评估、问卷调查、健康数据分析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总之,体医融合的课程设计和实施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还需要与实际情况和需求相结合,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5体医融合的通识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和对策

在推行基于体医融合的通识体育课程改革时,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制定对应的对策。以下将对这些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5.1师资问题

推行体医融合的通识体育课程需要专业的教师来指导,而现实中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并不具备体医融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解决师资问题是关键。

对策:加强教师培训和引进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发挥医学院校的有利条件,探索建立跨学科的教师团队,让多学科教师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具有体医融合特色的通识体育教育。

5.2资源配置问题

体医融合的通识体育课程需要多种资源的支持,包括场地、设备、器材、参考资料,甚至实验室等。然而,由于传统的通识体育课程缺乏足够适应的条件保障,资源配置相对较少,难以满足体医融合特色课程的需要。

对策:加大宣传,转变观念,培养意识,充分认识体医融合特色通识体育课程体系对医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对通识体育课程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政策支持也是一种资源,是推广体医融合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该领域的投入,鼓励和支持相关教育机构和学校积极实施体医融合课程;引入新技术,通过引入新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在健康和运动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

5.3课程内容问题

体医融合的通识体育课程需要在满足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融入体育和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课程内容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前沿性,但现有的通识体育课程内容相对单一、传统,难以满足体医融合的要求。

对策:加强课程设计和开发,根据医学生不同学期的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引入前沿的体育和医学知识,加强跨学科的融合,提高课程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建立体医融合课程的优秀案例库,搜集和分享各种实践案例,促进不同机构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享,提高课程的实施质量和效果。

5.4评价问题

体医融合的通识体育课程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传统的评价方法难以评估学生在体医融合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对策: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项目实践、目标达成度、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考试、综合评价等,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客观、全面。为了确保课程实施的效果,还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监测和评估机制,监测学生在健康和运动能力方面的变化和提高,以及课程的实施效果。

6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健康中国背景下,探讨了基于体医融合的通识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分析了健康中国建设意义和目标、通识体育课程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通识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体医融合的通识体育课程改革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健康中国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识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健康人才的重要途径,需要与健康中国建设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通识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表明,该课程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体医融合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可以为通识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其应用可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实践中,体医融合的通识体育课程设计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反思。体医融合的通识体育课程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但是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总结和改进,以更好地推动课程改革和健康中国建设。

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体医融合理念在通识体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通识体育课程的发展。从宏观探索相关的国家资源、政策等的影响,从微观研究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从而促进体育与医学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加快建设健康中国[N].人民日报, 2016(08).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指导意见[R].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6.

[3]王玲玲,马东涛.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地位、内涵与路径[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7,10, 1-6.

[4]陈梦茜,赵俊玲.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高等教育探索, 2018,9, 7-12.

[5]李振亚,薛广涛.基于大健康视角的体育教育改革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20, 40(5), 92-100.

[6]胡晓芬,朱贞.体医融合视角下的大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研究[J]. 体育教育研究, 2019,33(5), 106-112.

[7]范佳明. 体医融合视角下的“健康中国2030”计划实施策略研究[J]. 医学与哲学, 2018,39(7B), 83-85.

[8]韩雪,吴昊. 基于体医融合的大学体育健康课程开发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20, 4, 46-48.

[9]任鸣,袁涛. 基于体医融合的通识体育课程设计与实践[J]. 体育与科学,2021, 41(3), 62-69.

[10]张航,王文晶. 基于体医融合视角下大学通识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J]. 中国体育科技, 2019,55(6), 12-17.

作者简介:姓名:吴甫超,1979.3,男,民族:汉,籍贯:山东德州,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毕业院校:山东师范大学,毕业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方向:体育与健康,武术文化与训练。

基金项目: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