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工作室的“三双四阶”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基础。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对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文章以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分析其在产教协同育人面临的问题,提出基于工作室的“三双四阶”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育人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 大数据与会计 三双四阶 育人模式
一、引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基础。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对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合作内容较简单,多数是短期且不规范,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行动,校企合作有数量但无法保证质量,产教融合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以产教融合视域为出发点,探究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推动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产教协同育人面临的问题
1.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要求
新经济环境下会计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必须快速响应新业态、新职业变化。许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上趋于同质化,忽视了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未能充分调研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具体需求,包括职业素养、知识能力和业务水平等方面,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用人难。
2.教学内容不匹配新技术下的会计工作
目前国家财税政策更新快,财务大数据、财务机器人等技术推陈出新,会计岗位工作内容不断变化。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内容未能及时更新,无法跟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导致学生缺乏对这些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财务信息具有高度私密性,企业真实账务处理案例难取得,教学资源欠真实,教学内容滞后,真账实操难。
3.教学环境不对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部分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不足,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难以获得足够的实践机会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学校教学环境缺少真实岗位实训体验环境,与日新月异的真实工作情境对接度不密切,教学实训难;校园文化缺少企业文化氛围,职业精神渗透难;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容量小,财务工作有高度专业性、保密性,不能大批量接收学生,岗位实践受环境约束,岗位实习难。
校企缺乏完善的育人合作机制
目前,校企合作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责权利不明确,导致合作难以深入持久。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往往考虑成本效益,若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收益,或认为学校培养的学生难以直接转化为企业所需人才,则缺乏参与动力。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未能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岗位要求。企业在投入资金、技术等资源支持学校育人时,担心学生毕业后不能如数、如约到企业就业,或存在跳槽现象,从而增加企业的培训成本和风险。
三、“三双四阶”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育人模式探索
针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为了适应新业态、新技术变化,专业积极探索基于工作室的“三双四阶”育人模式。
1.“双导师”共育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成立工作室,全面实施“双导师”制度,专业教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他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企业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他们关注学生的实践表现、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掌握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双导师制通过校内外的协同合作,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双导师制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机制,促进了专业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双平台”衔接
在工作平台设计“真账实操-专业教师审核-企业导师复核-交付客户”流程,实现教学平台与工作平台的衔接;应用工作室典型案例,更新、丰富仿真教学平台案例,实现真账资源与教学资源对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平台上进行真账实操。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组成复核团队,对学生的实操成果进行复核。企业导师可以从行业角度出发,评估学生的工作质量和职业素养。“双平台”衔接,规避会计岗位零容错率、高保密的风险,让学生获得整体化工作过程体验。
3.“双文化”融合
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大智移云”技术,推进教法改革。通过情景案例、岗位实战训练、素质发展训练等方式,体验真实财税服务工作流程。基于教学形态,校企共施“素质+技能”评价。工作室参与制定相关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借鉴会计工作室管理制度,开展班级管理,并进行日常考核;校企共同举办技能竞赛等,用企业标准衡量人才培养是否合格。面向会计行业人才需求,以课程、实训环节为基础,培养学生会计从业技能,通过比赛、创新、岗位环节带领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实现从基础能力夯实到专业实践能力的递进式培养。在班级结合工作室管理制度实施企业化管理,在工作室设置工作区、实训区、教学区一体化环境,校企文化相互渗透,助力“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的身份转化。
4.校企共辟四个阶段育人路径
借鉴工作室会计岗位职业发展路径,将学生成长分为“认知学习- 实训体验-项目实践-岗位实习”四个阶段,各阶段明确培养目标、实施策略、评价方式。
认知学习(第一学期),学生进企业参观,企业导师进校园宣讲。利用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资源,开展模拟公司教学及工作室基本技能体验。实训体验(第二至四学期),利用合作开发的《企业会计实务》《Python在财务中的运用》等课程资源,校企“双导师”共同实施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仿真教学平台进行实训体验,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项目实践(第五学期),利用工作室真实业务,在“双导师”指导下,学生在工作平台完成单据处理、凭证填制、智能申报等项目实践。岗位实习(第六学期),在工作室、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岗位实习。学生置身企业管理制度,独立完成中小微企业会计基础业务,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专业知识、技能与岗位工作相结合。
四、总结
基于工作室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育人模式探索,是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专业致力于校企合作开发与维护的一大举措,在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原则下,进一步推动校企联合优势互补,拓展产教融合,对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以及提升专业对外服务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大数据与会计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路径研究.毕春晖.中国农业会计,2024,34(15)
[2]教融合背景下区域经济数智化财经人才培育策略研究.宗文娟.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24,19(02)
[3]“双向融合+三元协作+四合驱动”财经专业产教融合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研究.张岩瑾.广东经济,2024(08)
[4]数智时代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深化产教融合路径.王滨.科技经济市场,2024(04)
[5]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专业群产教融合教改实践探索与研究——以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为例.崔奇.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4)
作者简介:胡源珍(1981—),女,汉族,浙江东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政学、会计学。
本文系浙江省高职教育“十四五”第二批教学改革项目(jg20240242)阶段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