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庄瑜
  
文理媒体号
2024年69期
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学校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研究了在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了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自信。通过设计创新教学任务和活动,本文探讨了如何有效整合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以期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融入传统文化,以实现教育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发掘和科学传授传统文化,让学生领略其魅力,学习其内涵。传统文化不仅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剂,更是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重要素材。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分析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二、“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通过引入古代建筑、传统图案、书法艺术等富含几何美学的元素,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讲解对称图形时,可以展示故宫的宏伟建筑,其严谨的对称布局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传递了中国人对和谐、平衡之美的追求[1]。

(二)感受数学和传统文化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常被视为一门抽象而严谨的学科,而传统文化则以其丰富的故事性、艺术性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将两者巧妙结合,能够打破学生对数学的刻板印象,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讲解几何图形的变换时,可以引入中国传统剪纸艺术,让学生亲手尝试剪出各种对称或旋转的图案,体验从平面到立体的奇妙变化。

(三)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学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往往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易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通过挖掘并展示这些数学应用实例,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比如,在讲解比例和尺度的概念时,可以引入古代建筑中的斗拱结构,让学生观察其大小、形状的变化规律,理解比例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2]。

三、“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设计创新任务,培育精神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具有抽象性,涵盖数学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将其融入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并内化这些文化精髓。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创新任务,让学生体验从文化模仿到文化交流,再到文化创新的全过程[3]。例如,学习“圆”的单元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纸和剪刀创作圆形,通过折叠、剪裁正多边形,实践刘徽的割圆术,理解极限思想。这样的创新任务,让学生从多视角、多维度激发创造性认知,提升实践意识。

(二)转化内容形态,以任务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历史相似性原则,设计与实践相关联的高水平任务,使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学习数学知识,更能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4]。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引用《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概念,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做数学”活动任务。任务一,学生通过使用不同工具画圆,初步感悟“一中同长”的含义;任务二,学生在圆形纸片上画半径,通过操作找到圆心,具身体会“一中同长”的概念;任务三,学生运用圆的本质解释生活现象,如保温杯杯口为何设计成圆形,通过应用深度内化对“一中同长”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水平被分为三个层次,从能够选择工具画出圆,到能够表达画出圆的原因,再到能够说出不同画圆方法的共性,学生逐步建构出对圆本质的理解。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学生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更在实践中体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培养了空间观念、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等核心素养。

(三)创新教学理念,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将其融入教学可提升学生兴趣和文化认同。例如,教授长方体体积时,可引入斗拱结构,展示古代工匠如何用数学知识构建建筑。讲述《周髀算经》中勾股定理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古代数学智慧。教授圆的周长和面积时,介绍古代测量方法和数学家如何提高精度。利用传统节日中的数学元素,如元宵灯谜、中秋月饼分割,让学生在庆祝中学习数学概念。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愉快氛围中学习数学,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通过这些教学实践,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深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形成全面的世界观,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通过增强渗透意识、优化渗透方法和发掘渗透资源,实现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的有机融合。通过实践探究,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教学策略,旨在指导小学数学教师更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发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助力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敏,许含英.三角形和梯形面积教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 朱婷婷. 乘“数”而上:小学数学中段教学数据载体创设与实施研究 [J]. 求知导刊, 2024, (15): 23-25+67.

[3] 张道明. 小学数学教学传统文化教育论析 [J]. 考试周刊, 2024, (22): 96-99.

[4] 钟菲.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高段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D]. 成都大学, 20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