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的意蕴、原则与策略

郭雨鑫
  
文理媒体号
2024年48期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着力培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有利于培育学生法治素养、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需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方面进行设计,并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从而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法治思想。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高中思政课;教学策略;法治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11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指出大力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高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渠道,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有其深厚的现实意义。

1.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1.1培育法治素养的必然要求

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我国的教育目标之一,而法治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群体开展法治教育是培育其法治素养的主要方式,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法治教育、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主渠道,并把法治素养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法治素养做出了界定即法治观念与法治意识。思政课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实现从法律知识、法治概念向法治认同、法治信仰的转化,引导学生自发产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和尊崇,让法治行为内化外化为学生知行合一的自觉选择。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其“十一个坚持”方面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开展法治教育、培育法治素养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引领,因此,将其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是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必然要求。通过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和方向,系统掌握法治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与法治思维。并且,习近平法治思想注重将法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法治素养。

1.2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是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课程。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办好思政课,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首先,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成果,将其融入高中思政课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贴近时代发展,反映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提高课程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其次,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内涵,能够为高中思政课提供更加深刻和系统的理论指导,提升课程的学术水平和思想深度,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法治理论的核心要义。最后,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的培育,有助于在思政课中强化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价值取向,增强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提高教学的德育效果。因此,不仅能够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性,还能强化价值引领作用,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1.3建设法治社会的现实需要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而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特别是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对青少年开展法治教育,有利于在学校中形成尊法学法守法信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并且,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不仅能够为社会培养具有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和法治能力的公民,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需求,为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人才支撑。而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法治实践的重要性,从而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同时,在自己权益受损时能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并积极利用法律武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参与法治建设实践,从而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2.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三维度原则

2.1法治教学目标的衔接性与适切性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预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所希望达到的具体效果或成果,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方向和评估依据,其设定和实现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 2020 年《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强调:“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这就需要每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守好一段渠”,增强教学目标的衔接性与适切性。所谓衔接性是指教学目标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包括纵向衔接和横向衔接。从纵向来看,法治教育贯穿大中小各阶段思政课;从横向和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各本必修与选择性必修中均有呈现,但其内容侧重有所不同,在目标设定方面表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观念”到高中阶段的“法治意识”。所以,高中思政课教师在为学生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时需注意纵向与横向每个学段的不同内容,设定衔接性的教学目标。所谓适切性指的是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课程内容、教学环境等相符,使得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是可实现的从而确保教学活动有效、学生能够充分发展和提高。

2.2法治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习近平法治思想包括“十一个坚持” 等方面的内容,也涉及经济中的法治思想、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因此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必须坚持内容的系统性与层次性。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全面依法治国单元中系统讲授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十一个坚持”的内容,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与全民守法的内容。因此,讲授此单元时,需系统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避免知识的碎片化,使学生获得连贯、系统、深刻的法治教育,从而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必修二《经济与社会》中涉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此处可结合经济法治内容,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涉及文化生活中的法治内涵;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涉及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涉外法治相关内容,也可进行相应融入。因此,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即是针对教材相应内容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容,使得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更具层次性的特点,从而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

2.3法治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与增值性

新课标指出,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因此,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进行教学评价时也应设计好促进学生法治素养发展的评价方式,注重法治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与增值性,全面反应学生的学习成果,力求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评价的多元性包括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如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统一;自评、互评与师评相融合;知识、能力、思维与素养评价相贯通等,从而帮助教师了解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从而不断优化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注重法治教学评价的增值性指的是不仅仅是对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衡量,更是要通过评价过程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强调评价过程应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概念及其应用,不只是记住内容,更是理解法治精神和原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治意识。并且,增值性评价还应注重反馈,通过详细的评语、面谈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明确改进方向,持续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推动大中小法治教育的螺旋上升与一体化发展。

3.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实施策略

3.1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讲深法治思想

从课标要求来看,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政课必须引导学生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从学生需求来看,进入高中阶段,学生逻辑思维与对抽象理论的认识逐步发展,但往往不够深入。并且习近平法治思想精神内核本身极具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学理性特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为学生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以此讲深习近平法治思想。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增强政治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观点纳入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价值取向。其次,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理性: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核心,系统讲解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重要原则和实践路径。通过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讲解,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科学的法治知识体系。最后,明确政治背后的道理,讲好“政理”、讲深习近平法治思想:如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深入讲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际应用,如宪法实施、司法改革、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实践。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实际作用,洞悉理论背后的政治性、科学性,从而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内核。

3.2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讲透法治思想

灌输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根本遵循,扎根于中国实际,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为先进的法治理论,不仅对大陆法系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而且在高中思政课灌输性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回应学生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思想困惑时,讲透其独特性和创新点,利于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地位,增强青少年对大陆法系的认识与认可。但在灌输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时,还需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什么是依宪治国?法治与人治有何区别?通过问题驱动,讲明道理:注重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疑惑与矛盾,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从而在自主思考和应用中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和认同,从而真正做到讲透习近平法治思想。

3.3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讲活法治思想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实践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因此,在讲理论、讲道理特别是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讲活,需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方式分为两类,一是课堂内的实践,如结合典型的实践案例特别是那些在实际中成功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解决问题的实例,以生动的故事形式讲解理论。或者是通过政策解读,结合国家和地方最新的法律政策,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效果;通过问题导向,针对社会热点和法律难点问题,探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也可在课内通过模拟法庭和角色扮演,让参与者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法治思想。在此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法治素养。二是课堂外的实践,如组织参观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践部门,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亦或是邀请法律专家、学者和法治领域的工作者举办专题讲座,分享他们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可有效地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讲得既生动又深刻,从而讲活思想政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11-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3/s5914/202111/t20211111_579070.html.

[4]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N].人民日报,2021.06.16(1).

[5]杨伟东.指向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思政课作业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0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陈驰.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价值、内容与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04).

[8]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1).

[9]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1).

[10]《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

郭雨鑫: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思政)硕士研究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