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改革策略研究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需要改革创新,但也要注重积累。以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都需要有所突破和深化,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数字化建设,教学理念上恢复到古代汉语工具课的定位上,让学生通过古代汉语的学习具备更好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新文科;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
新文科的概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率先提出,目的在于将新技术与传统文科相结合,即通过学科重组、文理交叉的方式,将新技术融入到哲学、文学、语言等传统文科当中,进而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知识模式。2018年8月,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前,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这是中国“新文科”概念的正式提出。同年10月,教育部开始实施“新文科”建设的相关计划。2019 年,教育部联合科技部等13 个部门共同启动“六卓越—拔尖”计划2.0,标志着作为“四新”建设之一的“新文科”进入正式实施阶段。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是随着全球新科技革命和新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文科面临着思维模式、学科界限等方面的全新挑战而做出的积极应变,是传统文科更新发展、永葆青春的重大举措。
古代汉语课程作为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肩负着传承、发掘和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更应该积极响应新文科理念的号召,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宣言》所提出“文科教育要不断增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提升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的要求,将古代汉语课程打造成为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为“构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育体系”打造坚实基础,为推动建设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培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叉融合,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古代汉语是国内大多数高校文学类专业的常设课程,相应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站在“新文科”跨学科交叉与融合、注重实践与应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度对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系统深入的全方位改革和研究还较为欠缺。因此,古代汉语课程应当以此为契机,深入系统地研究该课程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等,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融入到古代汉语教育教学当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探寻实现《新文科建设宣言》所提要求的切实可行的路径。根据笔者《古代汉语》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结合对新文科的理解和认识,特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创新与传统互为表里,并不矛盾
新文科强调教育创新,古代汉语作为传统文科课程,直接面向的是传统文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依然需要得到普遍重视。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没有积累,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离开传承和积累谈创新只能会陷入空谈。因此,古代汉语等传统文科课程的创新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汉语课程可以因循守旧,不做任何改变,古代汉语课程同样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学会运用新媒体、新手段、新方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做出一定的改变,突破以往被动僵化的教育学习模式。
(一)教学内容上可以进行一定的变通,以顺应时代需求
根据王力版《古代汉语》教材,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先秦的典范作品,由于教学时间限制,先秦之后历代仿古的文言作品往往被忽略甚至不做讲解,古白话更是没有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获取古代汉语相关资源能力的提高,这样的处置已经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了。首先从非常实际的一个角度来说,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初高中文言文并不以先秦作品为主,相反是兼收并蓄,尤以文质兼美的中古和近古文言作品和诗词为主。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偏重于先秦时期,稍显拘束,不利于学生学习视野的开阔。从古代汉语研究的角度来说,各个时代的文言文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其次,古白话也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汉语语法发展、汉语词汇发展和演变的重要材料,同时还为汉语方言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古代汉语简单将其忽略,并没有任何依据。把古白话作为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照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再次,新文科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科重组、文理交叉的方式,将新技术融入到哲学、文学、语言等传统文科课程当中,古代汉语课程怎么做到学科重组呢?实际上,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政治、历史、经济、天文、历法、数学、科技、音乐[1]等都可以包含其中,历史上也不乏关于以上各学科的历史文献记载,并且某些学科还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果,梳理和研究这一类文献,既可以实现课程重组,也可以实现实践《宣言》所提出“文科教育要不断增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提升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的要求。因此,古代汉语教学材料的选取完全可以突破先秦典范作品,广泛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选取能够提升民族自豪感、自尊心的材料进行阅读和研究,加强其文化引导功能。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应当不落俗套,注重创新
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应当突破课堂教学的窠臼,积极运用网络媒体,开发短小精悍,内容充实的古代汉语教学视频[2]。历年来,大学课堂教育方式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四十五分钟一节课的教学时间被作为高校教育的集中教学时间,课后的教育实践和管理往往被忽略。如何在课堂教学之余能够让学有余力、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同学继续深入学习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互联网的兴起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次巨大的契机。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会通过B站、小红书等网络媒体额外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网络上也存在一些高校开发的网络课程,但通过笔者的观察,很多网络课程依然是课堂教学的翻版,即教学内容和学方法等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将课堂教学视频录制下来放到了互联网上。而笔者关注到一些知识博主,他们通过制作一个既有趣味、又有内容的短视频的方式,集中解决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一类视频获得了较高的点击率。知识博主的这种利用短视频讲解有关知识的方式非常具有实用意义,但目前为止,鲜有高校老师采用这样的方式制作古代汉语相关的短视频。笔者认为,制作这样的短视频能将内容和趣味融为一炉,短小精悍,既能够体现问题,也能够体现解决思路,这对于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这种方式也体现了新文科的诸多特点,互联网、新媒体和古代汉语互相融合,传统与网络互相促进,既丰富了群众的娱乐生活,又传递了传统文化知识,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推广传统文化裨益良多。
二、数字化深度建设迫在眉睫
加强古代汉语、古代文献典籍的数字化建设是古代汉语学科实现新文科转型的重要保证。古代汉语课程需要加强学生广泛接触古代文化典籍,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够从大量的文献实物、出土材料等方面深入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专业知识,并进一步从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受限于文献材料稀缺珍贵的特点,普通人不可能做到随取随用。而计算机数据库的运用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短板,目前古典文献的电子化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比如《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古今图书集成》电子版、《四部丛刊》电子版等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极大地推动了古典文献的电子化进程。另外还有一些古籍专题数据库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中国古籍图典资源库”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汇典·古籍数字服务平台”等都为古代文献典籍数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不同机构电子古典文献文字识别以及校对、编辑等良莠不齐,需要使用者仔细甄别。造成这一缺陷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既精通古典文献学、文字学、校勘学,同时又熟练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古典文献电子化还需要图书馆、档案馆、研究机构等多方面的合作与支持,但目前各机构之间的合作仍然不够紧密和深入。另外,甲骨卜辞、金石文字资料等其他重要古典文献的数字化程度还不够,已有的数据库共享率并不高,这也是目前古代文献电子化的一个短板。
古典文献资料的电子化为古代汉语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促进了古代汉语学习和研究的方式的变革,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也应当根据这一变化而做出一定的调整,教师不仅要将书本知识讲授给学生,还需要将该学科新的发展、新的资源、新的研究方法推介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广泛接触实际的文献资料、古文字资料,并从中发现价值,找到研究方向。这一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研究素养也能增加学生与信息技术的接触,从实际操作中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产学研广泛合作,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古代汉语课程的教育理念应当调整
王力版《古代汉语》教材将本门课程的课程定位为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将文字、音韵、训诂作为教学的重点,并将古代汉语作为语言课,与现代汉语课程等量齐观,认为语言学习是继续深入学习文学的基础。这样的理解实际上与王力的绪论背道而驰,王力版《古代汉语》绪论在谈到文字、音韵、训诂时说到“前人学习古代汉语重视感性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五四’以后,高等学校在古代语文教学方面,分设了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课。这些都是基础知识课,并不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为目的。”[3]在谈到古代汉语文选部分的作用时,王力版《古代汉语》教材是这样说的:“要获得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就必须大量阅读古代的典范作品。因此,本书文选部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反之,如果离开感性认而侈谈古代汉语的规律,……,对于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不会有多大帮助的”,在谈到理论知识的时候,绪论说到:“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所以本书中有古汉语通论部分,阐述古代汉语词汇、文字、语法、音韵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3]显而易见,绪论是将感性认识摆在首位的,也就是说将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古代汉语工具性的体现,而文字、音韵、训诂等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而非相反。简言之,王力版《古代汉语》教材强调的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不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大学阶段的古代汉语教育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古典文献阅读量较少。连基本的文言文都不能读懂,阅读古书的能力又从何谈起呢?在新文科背景下,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化的感悟能力,只有从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做起,才能够真正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掘传统文化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也能够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其能够在以后的读书写作、学习、生活中找到鲜活的语言材料,提高其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到文字、音韵、训诂等理性认识才是绪论所提倡的指导思想,而这一指导思想正是实践性的一种体现。
总结:
古代汉语课程是高校文科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目前学生感觉较为困难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和古代文学一样关系到文化命脉的传承和文化根基的构筑,如何让学生深入学习古代汉语,建立对古代汉语的深入认识,同时让这一门具有悠久传统的文科课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不忘本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新文科的理念对于古代汉语一类传统课程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同时也在倒逼这门课程与时代接轨。做出改变、重铸传统才能真正发挥这门课程自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军,郭浩然.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2):120-125.DOI:10.14168/j.issn.1672-8572.2024.02.18.
[2] 王力.古代汉语: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1-2.
[3] 许夏晴.新文科背景下专升本层次《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J].汉字文化,2023,(24):31-33.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3.24.059.
作者简介:杨洪(1982.03--),男,汉族,四川宜宾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古代汉语
广州城建高级技工学校202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一般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思政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24CJJXYBXM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