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人才观”背景下高校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探索
摘要: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平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作为一支重要队伍,是连接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服务,推动高校学生工作进程,是未来领导者和社会精英的储备库。本研究旨在探索“大人才观”的背景下,建设高校高素质学生干部的路径,针对现状和痛点,提出五项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机制,为输送可造人才提供后备力量。
关键词:大人才观;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
2024年浙江“新春第一会”提出以“大人才观”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大军以及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这“三支队伍”[1]的概念。“大人才观”之“大”,突出体现在“人人皆可成才,个个人生精彩”的宏阔愿景。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人才储备库和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应从学生时代开始培育“三支队伍”的后备军。其中,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桥梁,也是未来各行各业的管理者、业务骨干等优秀和先进的分子,而BANI时代[2]的到来也导致学生干部的脆弱性和焦虑感显著提升,导致学生干部培育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需要创新思维,高校需要提出适合Z世代大学生的创造性建设方案。
一、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与痛点
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学生中的“佼佼者”,是同学们的“领头雁”,是协助建设校园的“小助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班团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干部队伍主要包括班干部、学生会干部以及协会干部等,分布在各个学院、班级和社团组织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在学生自我管理工作中担任重要角色。因此,他们需要在学业、管理和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
(一)部分学生干部存在“官本位”思想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部分学生干部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前强调自己的职务身份,对同学颐指气使,甚至有时会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取私利,例如黑龙江职业学院的学生干部嚣张查寝,他们认为学生会的地位高于普通学生,自己是学生的父母官,在被曝光后仍不知悔改,忽视了学生干部的本质是为同学服务,而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这种“官本位”思想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对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部分学生干部的“惫懒”现象严重
学生干部群体中存在处理学生工作时循规蹈矩,不愿创新,一度传承不适用如今时代的旧方式方法,甚至不敢干、不愿干、怕担责等现象。学生干部工作时缺乏冲劲,对团队和集体的需求漠不关心,这种消极的工作态度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给学校建设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损失。
(三)部分“脆皮”学生干部心态敏感,抗压能力弱
温暖少挫的成长环境导致部分学生干部的心理状态极易受外界影响,在处理学生工作过程中极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常常会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产生过度怀疑,反复思考自己的表现,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从而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境,甚至遇到困难就退缩,这种现象对学生干部队伍的心理建设产生极差的影响。
二、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五项机制
(一)苗子要好,建立健全完善的选拔机制
“三支队伍”建设中提出高素质干部队伍选拔中需要突出“五个一”:一腔热血铸忠诚,一心为民践宗旨,一身本领善担当,一马当先争一流,一尘不染重勤廉。在学生干部队伍的选拔中也应遵循以上“准度”,辅导员或其他管理人员应该慧眼识珠、见微知著、兼听则明[3],从日常生活、班主任意见、同学反馈、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考察干部队伍的后备军,把握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准度”。
(二)培养要细,建全“大人才观”的培训机制
为厚植“墩苗”、扎实基础,需要树立以“大人才观”为目标的机制,辅导员一对一指导,学长学姐传帮带,明确干部的工作职责,健全高素质学生干部培养和培训需要把握三个步骤。
一是通过调研和评估,了解学生干部的实际需求和短板,为制定培训计划提供依据,并利用高校资源为学生干部提供发展平台。
二是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包括思想建设课程、领导力课程、团队协作课程、沟通技巧课程、创新思维课程等。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跨学科课程,例如心理培训,增强学生干部的抗压能力同时拓宽学生干部的视野和知识面。
三是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校园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干部在实践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通过培训把学生干部的基础打扎实,打造一支心态平稳、本领过硬、作风优良的学生干部队伍。
(三)管理要巧,建立长效的考核奖惩机制
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在建立学生干部培养的长效机制时,需要考虑到平衡公平与激励的关系,并建立惩罚与激励相结合的管理机制。通过建立透明、公正的评定标准,可以确保奖惩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同时,奖励应该与学生干部的表现紧密相关,以激发其积极性和责任感,例如奖学金和荣誉称号的获取。而对于违纪行为,应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以维护学校纪律和秩序,促使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通过持续监督和评估,可以不断完善奖惩机制,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从而提升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四)关系要铁,营造“以生为本”的氛围机制
在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用到“雷尼尔效应”,该效应表示愿意牺牲更高收入以保留优美环境的偏好的现象,现代企业中,“雷尼尔效应”指的是以亲和的文化氛围吸引和留住人才,简而言之,它强调了了解并满足员工的真正需求对于留住人才的重要性。所以在干部培养过程中,指导老师需要关心学生干部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必要时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增强心理韧性。同时鼓励干部自我表达,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对干部需要保持倾听与尊重,也鼓励学生干部之间互相倾听和尊重彼此的意见和想法,营造平等、包容的沟通环境。
(五)权力要放,打造学生自我管理的循环机制
在打造学生自我管理的循环机制中,放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感,可以激发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意味着学校和老师需要愈发倾向于成为引导者和支持者,而非直接的控制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反映意见,并参与到解决问题和改进方案中。同时,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管理意识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样的循环机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和领导素质,还能够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大人才观”背景下高校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进行探索和分析,深入剖析了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与痛点,并提出了五条创新机制,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需要注重个性化、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跨学科的综合素质。秉持“大人才观”,方能谱写“人才新华章”,高校应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干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以高质效履职助力“三支队伍”建设[J].浙江人大,2024(04):1.
[2] 左秦.从VUCA转向BANI,一场时代迁移[J].经理人,2023,(09):10-12.
[3] 刘倩婧,牟杰.“相马”和“赛马”思维在新时代高校学生骨干培养工作中的应用[J].学园,2024,17(0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