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探索中高本职教一体化人才贯通培养路径

程兴旺
  
文理媒体号
2023年84期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邢台 054000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畅通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简称“中高本”)一体化人才贯通培养路径。然而,职教中高本贯通培养在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一些困境。本文旨在以共生理论为指导,将中高本职业教育作为共同体,结合实际工作和现有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困境,提出解决困境的对策,进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职业教育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需求。

关键词:共生理论;中高本贯通;培养路径

一、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贯通培养研究现状

通过梳理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发现,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培养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衔接机制、课程衔接体系等方面开展贯通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研究,这些成果对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培养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其中,最早开展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文献是陈瑶2012年发表的《中、高、本“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在大部分研究的分析中,中高本贯通培养的着眼点是“应用型本科”,而“应用型本科”与职教本科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以职教本科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仍需深入探索。从现有研究成果看,着眼于现代职教本科为引领的研究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成果还相对缺乏。

二、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高素质、现代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中职、高职和职教本科都属于职教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不应将上述三者割裂开来,应促使三者建立教育共同体,三类主体应密切沟通、优势互补,促进人才贯通培养无缝衔接,实现三个教育层次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定位等方面的协同,构建起从初级到中高级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链条,实现三个教育层次的协同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能够更好地实现“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需要。

职业教育应以系统的思维审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优化,立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终身教育”、“德技兼备”等特点,着力构建纵向贯通的“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使中职学生通过人才贯通培养,升入高职或职教本科学习,畅通人才贯通培养渠道,达到让更多有志向的孩子走向更高的平台,使每个有追求的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

(三)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作为优化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断头”问题,对进一步促进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的协调发展,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合理的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人才贯通培养能够有效的促进各层次院校加强联系、沟通和协作,充分发挥各自分段培养优势,使低层次院校的学生能够获得更高的学习平台,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三、当前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一)管理模式落后,育人观念还未更新。

中高本一般分属不同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教学体系相互独立。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仍处于各自作战的状态。一方面,许多职业院校封闭自成体系,缺乏知识和资源共享意识;另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联系不够紧密,信息交流不及时。

(二)中高职贯通培养占主导,中高本衔接较为薄弱。

目前,中高对口贯通培养占据主导地位,贯通培养的试点也多集中在优势专业。而中职与职本、高职与职本在人才贯通培养衔接方面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贯通培养模式较少,贯通培养专业较为单一,以及课程设置方面缺乏连续性。整体联系和衔接不够紧密,这主要是因为职教本科处在发展初期,这就导致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缺乏一定的聚合性。

(三)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高本各级职业学校培养的都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因中高本学校在职业教育中所处的层级不同,也存在所培养人才规格的不同。看似各层次培养规格不同,实则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职业学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不管是中职、高职还是职本,其毕业后的首次就业岗位和职位相同的现象比比皆是,表明了中高本各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缺乏层次性,无法反映出中高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具有的学生能力、素质递进提升的优势。

(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科学。

在课程体系方面,中高本贯通培养普遍缺乏一体化设计,课程内容大部分也是重复交叉,平行课程居多,没有形成进阶式的螺旋体系;教学方法陈旧,方式单一。在实践教学项目中,实训设备和实验设施较为陈旧,更新换代不及时,在教材编写开发和选用中审核不严、管理混乱等问题。丁金昌曾指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尚未考虑到系统和递进的关系,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缺乏贯穿中职和高职的教材。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体系中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其最终结果就是课程体系针对性差,学生反复学习较多,损害了学生继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共生理论视角下中高职贯通衔接的关系

共生理论(SymbiosisTheory)最初出现于生物学领域,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于1879年提出,共生理论的本质是同类主体或不同主体间出于生存的需要按照某种方式形成相互依存、互惠合作、协同发展的关系,并在合作中各共生单元都能得到优化和发展。中高本衔接中,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中职教育的延续、发展,职教本科教育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进阶和丰富,三者应该是一个具有层次同时又是一个整体,应该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运动中互相配合、相互补充、紧密沟通、共生发展,构成有机统一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

五、贯通中高本职业教育培养实施路径

(一)建立常态化的中高本职教贯通衔接沟通机制。

为保障合作顺畅,三方将建立领导互访机制,主要领导每年定期进行交流、互访,共同探讨合作新领域。三方相关领导应定期召开联合培养推进会议,检查相关合作事项落实情况。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组成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领导小组,指导贯通培养工作,统筹、协调解决培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为规范扩大“中高本”职教贯通衔接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参考。

(二)科学开展专业教学贯通培养。

专业教学贯通是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核心,其人才培养必须在专业教学的深入培养中实现。坚持以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导,加强各层次教师之间的交流,构建高层次学校教师到低层次学校任何机制,提高专业教学的丰富性和衔接性。

(三)优化贯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的衔接是贯通培养中高本人才的核心要素。各层次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确定等方面,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共同研讨、整体设计等方式,最终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实现学生的层次发展。因此,在贯通培养过程中,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遵循全面培养的思路,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递进性,以职业岗位群体的能力要求为基础,在贯通培养阶段减少课程在中高本之间的重复。

(四)构建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要在实施素质测评的主体、内容、方法、结果等方面,都要明确考核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在听取各方意愿的基础上,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学校相关负责人、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评估小组。评价内容应紧密结合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评价等纳入评价,形成质量评价内容,既要符合职业教育和教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又要符合未来职业岗位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测评小组从测评实施的组织机构、标准制定、学生获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水平证书、毕业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等各个环节进行测评,逐步形成自评与外评互为补充、相互支持的素质测评体系,测评和测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测评工作取得了较好

参考文献:

[1]陈瑶.中、高、本“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以工艺美术类专业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01):25-29.

[2]张阿芬,苏天高,廖亦彩.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04):74-76.

[3]张开江,苗兴国.现代职教体系下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36(06):81-97.

[4]樊小杰.共生理论视角下导学共同体的价值意蕴、运行机制与推进路径[J].江苏高教,2022,(11):105-108.

[5]秦慈枫.基于共生理论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3):19-23.

[6]王春絮.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32):176-177.

[7]尹存涛,罗忠诚,程远东.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内容分析与路径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02):9-11.

[8]刘红兵,郭辉.现代职教体系视域下“中高本贯通”衔接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30):60.

[9]顾明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06):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