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意识形态工作中要科学区分对待“三类问题”
摘要:在复杂且关键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科学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及学术观点“三类问题”已然成为整个工作的重难点所在。因此,本文就先阐述了全面把握“三类问题”的本质内涵,然后提出意识形态工作中科学区分对待“三类问题”的多维路径,既而在保障党的领导权、营造良好思想舆论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社会稳定;知识体系;意识形态
当前,我国正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特殊历史交汇点,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一场涉及制度文明之论、价值观念之争、学术观点之辩的思想风暴正以迅猛之势席卷而来。面对于此,科学区分对待“三类问题”就成了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重要任务。
一、全面把握“三类问题”的本质内涵
(一)政治原则问题的本质内涵
(1)政治原则问题在国家主权方面最核心的体现是领土完整,任何企图分裂国家领土的行为都是对这一原则的严重侵犯,比如外部势力支持的“藏独”“疆独”等分裂行径便触及到国家主权最根本的底线,所以维护领土完整的本质内涵是确保国家作为统一的政治实体能独立行使主权,这也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空间前提。(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捍卫核心价值观是政治原则问题的重要内涵。在国际交往中,要通过维护国家尊严和形象来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在国内社会治理中,确保这些价值体现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只有经价值观的引领、凝聚社会共识,才能为国家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得全体人民在共同价值追求下团结一心[1]。
(二)思想认识问题的本质内涵
思想认识问题的本质内涵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多元性和认知主体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层面。(1)每个个体因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经历等因素的不同,会形成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可能在某些方面会与主流价值观产生差异。比如在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上,一些人可能更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从而与集体主义价值观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既是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碰撞,也反映了个体对价值判断标准的不同理解。(2)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领域、知识深度会影响其对事物的看法,比如面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时,若缺乏相关科技和伦理学知识,就容易产生片面或错误的认识,这种认知局限就是知识储备不足导致的理解障碍,使个体难以从全面、科学的角度看待复杂的现象。
(三)学术观点问题的本质内涵
学术观点问题的本质内涵体现在知识探索、创新及规范等方面。(1)在学术领域,学者们基于对现有知识体系的思考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既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也是对跨学科融合的尝试。比如在物理学领域,相对论的提出是对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的突破,该学术观点的产生本质上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物理现象和拓展知识边界。(2)任何学术观点都应该建立在严谨的研究方法、可靠的证据链上,学术造假或不规范的研究行为所产生的“观点”是违背学术本质的。比如在学术论文发表过程中,要求注明引用来源、研究方法透明等,这不仅是为了保证学术观点的真实性和可重复性,也是维护学术共同体的信誉和知识生产的科学性。
二、意识形态工作中科学区分对待“三类问题”的多维路径
(一)树立法治理念,提高工作规范性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了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的全局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建设,就要树立法治理念,提高工作的规范性[2]。(1)对于政治原则问题,应通过法律强化国家主权,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原则,明确对任何企图分裂国家、颠覆政权行为的法律制裁;对于思想认识问题,正确区分正常思想交流与有害思想传播的界限,比如在法律中规定,公民享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权利,但禁止利用言论煽动民族仇恨、破坏社会稳定;对于学术观点问题,建立严格的学术规范法律,如规定学术研究必须遵循科学方法、严禁抄袭和篡改数据,保障学术争鸣在合法、公正的框架内进行。(2)在涉及“三类”问题执法中的调查、取证、处罚等环节必须依法依规,比如在查处涉及有害思想传播案件时,执法人员需要有合法的授权,然后按照规定的程序收集证据,包括电子证据的收集与固定,并在处罚时依据明确的法律条款,确保执法公正与透明化。(3)上级部门要定期检查下级部门在处理“三类问题”过程中所走程序是否合法,所使用法律是否准确等,比如宣传部门要监督下级单位在新闻宣传、思想教育活动中的法治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这样才能用更成熟的现代化制度规范意识形态工作。
(二)厚植理论根基,提升工作专业性
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辨别能力既不是自然生成的,也不是一种政治态度,它是在漫长的理论学习和训练中逐渐养成的。为了形成正确思维方式,就要厚植理论根基,提升工作专业性。(1)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其中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能帮助工作人员深刻理解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为分析意识形态问题提供理论框架。同时,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既而在为当下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方向和方法指引的基础上,精准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和要求。(2)回顾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的历史案例,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各种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和相互作用,比如研究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从中吸取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经验教训。(3)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学术期刊、研究报告,及时了解最新的理论成果和研究动态,如订阅《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专业刊物,掌握学术前沿观点,拓宽理论视野。这样才能回答好现实问题和判断各种思想理论背后的价值取向。
(三)掌握辩证策略,保证工作全面性
在科学区分对待“三类问题”中,最难的部分就是既要警惕“右”,又要防止“左”,如此才能避免走向“泛化”和“虚化”两个极端[3]。(1)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创新,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让主流意识形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活动,如走进社区和企业进行理论宣讲,让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凝聚社会共识。(2)巧妙引导支流意识形态,只要支流意识形态不违背核心价值观,就应允许其存在,对于一些偏离主流但有一定合理性的支流意识形态,要采取对话、交流等方式,引导其向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学术讨论中,引导学员将新颖观点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3)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逆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迹象,如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快速捕捉有害思想的传播路径。
结论
根据以上相关阐述和分析,在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想环境下,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就要树立法治理念,提高工作规范性、厚植理论根基,提升工作专业性、掌握辩证策略,保证工作全面性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宋翠玉.意识形态工作中要科学区分对待“三类问题”[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4,(03):23-29.
[2]芦家璇,梁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05):5-9.
[3]刘英侠.新发展阶段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研究[J].经济师,2023,(06):3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