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逻辑及路径探索
摘要: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显得尤为关键,它不仅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准则,更是助力学生塑造坚强意志、加深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以及学校与家庭共育中遭遇的难题,高校必须紧贴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根本要求,着手于增强教育内容的适宜度和成效性,以及促进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机制的协同发展,以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常规化和制度化管理。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导航前行,信念主宰胜负。习近平总书记激励青年一代:“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 坚不摧的前进动力。”[1]大学生肩负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主力担当,他们直接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决定着民族的未来走向。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保障作用和推动力,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新策略,保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持续性和制度化实施。
一、高等教育阶段理想信念塑造需紧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导向
根据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指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这与西方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理念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等多方面的价值理念上,展现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这为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提供了坚实的价值支撑。
(一)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深植“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中国式现代化,严格遵循自然法则与社会进步规律,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观,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共生。在大学生成长与自我完善的旅途中,应引导他们更加重视自然环境。
(二)秉持世界大同的价值观念
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全球格局千变万化,和平依然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无论国际环境如何演变,我国始终坚持和平的原则。各种发展的策略无不映射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和谐共进”精神内核。我们应当激励青年学生,让他们高高举起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旗,深切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和发展的不易,共同致力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承载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
(一)锤炼坚毅决心
在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中,理想信念的培育在塑造大学生坚定信仰、引领价值观念上发挥着核心作用。面对物质主义、利己主义等精神困境,以及信仰迷茫、诚信问题和精神虚无等问题,这些都是大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可能遭遇的困惑。因此,就越发显得理想信念培育的重要性,要主动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力,构筑起更加积极、更加坚强、更加充实的思想精神领域。
(二)深耕文化底蕴
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教育,需依托思想文化建设来巩固其政治立场与方向,唤起青春的活力与凝聚力。首先,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吸取智慧,包括其思想理念、人文精神等,为精神文化注入强大动力。其次,要传承革命文化,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引导青年学生深刻学习党的百年辉煌历程。最后,要大力推广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以及节约精神等。
三、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现阶段,高校对于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不够深入,缺乏与社会现实的紧密对接,难以解决学生在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热点时产生的思想疑虑,更难以指导学生在成长和自我提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二)家校协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家庭、学校的联合作用在理论支持、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实际操作。家校联合教育面临着主体认同、目标一致、环境营造等多重现实难题,有时还会出现家校之间力量相互排斥,甚至互相削弱的情况。如何让家庭、学校能够齐心协力、方向一致、共同发力,以实现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根本任务,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探究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强化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一)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实际效果
在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教育时,内容必须基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定位,符合培养党的合格建设者、国家可靠接班人的时代使命。这不仅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需确保内容的真实性。首先,要深化历史教育。持续而深入地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成立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其次,要加强对基本国情的认知教育。依据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以及他们的发展现状,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基本国情教育体系,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共同推动“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机制
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一项涵盖全体师生、各个环节、辐射各个层面的工程,需以全局观念全面推进。首先,要实现主体间的协作。强化家校的配合,打造以学校为核心、家庭积极参与的共育模式。整合党团组织、学术团体等多方力量,充分发挥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作用,形成全面覆盖、人人参与的理想信念教育格局。家长们需重视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家教家风,主动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榜样和先锋,通过以身作则把理想信念的根基深植学生心田。其次,要实现教育过程的衔接。推动从中小学到大学的理想信念教育连贯性,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确立各级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和实施策略,促进理想信念教育的连贯性与整体性。最后,要实现教育环境的整合。依照理想信念教育的形成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着重于大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和网络虚拟空间的关注,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课外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氛围,掌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实时动态,构建起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谭杰.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青年在场[J].中国青年研究,2023(1):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