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提升策略

郝夏锋
  
文理媒体号
2024年83期
吴江区程开甲小学 江苏苏州 215228

摘要: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业压力、家校沟通不畅、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等因素给小学生心理健康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本文在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家校协同、优化教育环境等方面提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策略,以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高质量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引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国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惯性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亟需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

一、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一)学业压力导致的心理负担加重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减负增效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议题,然而,在升学压力和社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部分学校和教师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业负担,面对超出学习能力的课业压力,学习动机不足、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学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出现学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随着考试的频繁化、常态化,考试焦虑已成为小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一项调查显示,73%的小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紧张、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焦虑症状,52%的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手抖、冒冷汗等[1],长期的学习倦怠和考试焦虑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损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家校沟通不足引发的心理困扰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部分家长受升学压力和功利化教育观念影响,过度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缺乏耐心倾听和引导孩子的情感需求,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给学生心理健康埋下隐患。学校与家庭在教育理念、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和矛盾,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部分教师对学生在家庭中的心理状况、家庭背景缺乏了解,难以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知之甚少,难以给予配合与支持,家校育人合力的缺失,导致学生在家庭和学校情境下表现出矛盾的行为,引发更多心理冲突。

(三)社会环境变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受到强烈冲击,小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系列社会环境变化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部分学生易受不良诱惑,模仿违纪行为;一些学生过于关注物质享受,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少数学生自控能力差,容易冲动,"问题学生"现象增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在悄然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态,过度沉溺网络、手机成瘾等"网络依赖症"问题在小学生群体中呈上升趋势,网络游戏、不良视频等信息垃圾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容易出现昼夜颠倒、厌学情绪等问题,虚拟网络的过度发展,也弱化了学生面对面交往的机会,不少学生出现孤独、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2]。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策略

(一)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要任务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一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贯通起来,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充分发掘各学科德育元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二是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提高教师识别和干预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充实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咨询辅导环境,三是要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和转介机制,与校外心理健康机构密切配合,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

(二)加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态,需要家庭与学校的通力配合。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成才观,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心理状况,共同商讨教育对策。家长要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发现孩子心理问题及时求助专业力量,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心理疏导。学校可充分利用微信、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开设网上家长学校,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及时传递心理健康教育资讯,拓宽家校沟通渠道。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氛围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沃土,学校要努力营造宽松、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为学生营造安全、信任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以真诚、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要对问题学生多一些爱心和耐心,帮助其建立自信,学会与人相处,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心理情景剧大赛、感恩教育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要重视发挥心理辅导室、阅览室等环境育人功能,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心理环境。还要注重发挥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协同育人作用,学校可与社区合作开展禁毒教育、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多方协同,构建全方位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3]。

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达成社会共识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学习和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大。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要高度重视,群策群力、形成合力,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家校协同、优化教育环境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周建兵,庞雅欣,周险峰,方喜丰,张友良.“双减”背景下湖南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某县中小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4(06):24-32.

[2]李洋.减负背景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37-144.

[3]王紫嫣.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的研究及其对策[J].生活教育,2016,(23):58-6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