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视角下捶丸运动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
1 非物质遗产视角下捶丸运动概述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亦称为ICH,涵盖了被不同社群、集体乃至个人所珍视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各种实践、表达方式、知识体系、技艺,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物品、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类遗产囊括了众多代代相传且持续发展的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它们代表着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新精神的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非物质的、活生生的文化实践,它们是社区文化认同和连续性的关键,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味着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对话,以及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1.2 捶丸的概述
捶丸是中国古代一种以杖击球的球类体育运动。《说文解字》解释:“捶以杖击也”,“杖”即“持也从木”;所谓“丸”指“圆倾侧而转者”。用现代汉语来表述,就是:手持木头制作的棍棒用以敲打形状为圆形并易于滚动的东西。
捶丸的玩法与现代高尔夫有相似之处,主要特点是使用棒(杖)击打木制或陶瓷制的球(丸),使其进入地面上的球穴(窝)。捶丸的场地通常选择在自然地形起伏的草地上,增加了运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捶丸的规则相对复杂,涉及不同的击球技巧和策略。玩家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和球位选择不同的球棒,以实现不同的击球效果。捶丸运动不仅考验玩家的技巧,还考验其策略和心理素质。
捶丸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仅是体育竞技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捶丸的流行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体育活动的重视和对休闲娱乐的追求。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捶丸的历史发展演变
2.1 捶丸运动的起源
捶丸运动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元朝宁志老人创作的《丸经》序中说“捶丸,古战国之遗策也。粤若稽古,《庄子》之书:昔者楚庄王偃兵宋都,得市南勇士熊宜僚者,工于丸,士众称之,以当五百人。乘以剑而不动,捶九丸于手,一军停战而观之。庄王免于敌而霸。降世尚习。盖闻而知之,未造其理也。”讲述了楚宋两国对峙时,楚国士兵熊宜在阵前玩捶丸,以此鼓舞士气,最终楚军不战而胜。这一故事表明捶丸运动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并具有强大的心理作用。
2.2 宋、金、元、明时期的盛行
从《丸经》:“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盛以锦囊,击以彩棒,碾玉缀顶,饰金缘边,深求古人之遗志,而益致其精也。”可以看出,以宋宋徽宗、金章宗为代表的古代帝王,都对捶丸运动情有独钟。而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出现的署名宁志斋编写的《丸经》,是一部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这表明捶丸运动在元朝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现存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的元代壁画《捶丸图》展现两名捶丸者手持球杖,各据一方进行捶丸比赛的场景。《明宣宗行乐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了明宣宗参与捶丸运动的场景。画中所展现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球的样式和击球姿势,与《丸经》及先前提到的《捶丸图》中描述的基本一致。从捶丸的整体形式和运动规则来看,与现代高尔夫球运动有着显著的相似之处。
2.3 传统体育项目的衰退
清朝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最多灾多难被外国列强欺侮侵略的一个朝代。不仅封建王权走向没落,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上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逐
渐走向衰落的一个朝代。像马球、蹦鞠、捶丸都在这一时期渐渐消亡。
捶丸运动虽然在清朝走向衰落,但从清朝藏书中依然存有《丸经 》的事实看,捶丸很有可能在清朝前期并没有完全绝迹,只是在清朝中后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捶丸运动最终在战乱中慢慢消亡。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当代捶丸现状分析
3.1 “捶丸”与“高尔夫运动”的关系
捶丸运动与现代高尔夫球运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似性。从起源时间上看,捶丸很可能元朝时期蒙古人西征,随着东西来往的马队传到了欧洲。欧洲最早的关于高尔夫运动的记载是1457年苏格兰国王发布的关于取缔高尔夫运动的法令,它比我国唐朝的步打球要晚六七百年,比元朝《丸经》的成书时间也晚了近二百年。从场地与规则上看,捶丸运动和现代高尔夫球运动有三个相似之处。首先,它们的目标都是击球入洞,捶丸是击球入“窝”,高尔夫球则是将球打入“球洞”。《明宣宗行乐图》中有10个洞,现代高尔夫球运动场地通常设置9或18个洞。其次,都是使用球杆击球,捶丸和高尔夫球所使用的器具基本相同。第三,在场地布局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都要求有平地、凸地、凹地、草地、斜坡地等。捶丸和早期高尔夫均与各自所处地域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在竞技中完全是靠球手们的自律和自我约束来进行的,对球手的品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不难发现,捶丸运动与现代高尔夫运动在起源时间、场地规则以及文化礼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似之处。这些相似性表明,捶丸和高尔夫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捶丸可能是高尔夫运动的早期形式或对其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未来随着捶丸运动相关研究的深入,中国古代捶丸运动与现代高尔夫运动的源流关系,以及古代捶丸向世界各地传播的方式和载体也将不断得到证实和确认,从而像中国古代蹴鞠与现代足球运动之间的关系一样得到认可。
3.2 捶丸运动积极申请非遗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努力推动捶丸运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册。从而更好的集中优势资源,对捶丸这一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重点保护。
首届世界捶丸研讨会在2019泰山东岳庙会期间成功举办,会议以“根与传承”为主题,三十余名各界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就捶丸的发展历史及当代传承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并达成了《首届世界捶丸研讨会共识》。2022年,捶丸被列入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捶丸运动作为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虽然在清代鲜有记载,但在广阔的华夏大地却以不同的形式在开展和延续着。例如:“中国传统体育捶丸-威海打尜丸游艺”项目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郑海志先生十几年年如一日的致力于捶丸运动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
3.3 建立了专业人才团队,推广创新捶丸文化
为了更好的推动捶丸运动的保护和创新发展,河南省平顶山学院的梅国建教授组建了专门的人才团队。该团队结合古代捶丸运动的规则和器具介绍,设计和生产出一系列适合现代人使用的球杆和陶制捶丸,为了更好的介绍和宣传捶丸项目,专门创排了捶丸舞蹈。学院还开设了捶丸的选修课程,并定期组织捶丸比赛活动。广东培正学院根据史料中关于中国古代捶丸运动的记载,结合现代高尔夫球运动的技术与特点,将其他的一些持拍类项目融合运用,改造创新出现代化捶丸运动。这样的创新性改造使原本高老的捶丸运动重新焕发生机,吸引年轻人积极参与捶丸运动,也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4 成立捶丸博物馆,加强了对外宣传
平顶山学院已经成功建立了“陶瓷文物馆”,并在此馆内珍藏了超过1000件古代的陶瓷捶丸球,为捶丸运动的传承工作做出了贡献。2023年11月,由平顶山学院等共同举办的中国古代陶瓷捶丸与近现代陶瓷球艺术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举行,展示了360余件古代实心捶丸和1600多种近现代陶瓷空心球。捶丸运动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捶丸运动”及“陶瓷捶丸烧制技艺”目前已被认定为第五批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获得了上海浦东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捶丸博物馆的成立正在积极推进中,平顶山学院在捶丸运动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并通过国际交流、学术研究和展览等方式,提升了捶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非物质遗产视角下捶丸运动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对策
4.1 加强捶丸文化交流,丰富捶丸活动
平顶山学院的捶丸展演项目在巴黎奥运会“中国之家”展演,吸引了包括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内的众多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体育组织官员,以及奥运冠军和演艺界明星的深度体验,对源自中国的“捶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积极的对外交流和互动,
4.2 建立捶丸俱乐部,培养专业人才
捶丸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通过成立俱乐部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其在民间的普及和宣传,进而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并为捶丸运动在民间的推广注入活力。在相关企业和组织的赞助与支持下,俱乐部可以参与多级别、多形式的公共展示活动,这将为捶丸运动在民众中的普及和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扩大宣传效果
制作捶丸运动的科普作品,介绍捶丸运动的器具、打法及文化等。形成“报台网+微端屏号”七位一体的传播新格局,通过整合资源和广泛联动布局,统筹各方媒体力量,做优做强全媒平台,提高捶丸运动的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让多数人去关注并且了解捶丸,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利用“5G+新媒体”技术,如8K、4K、AR、VR等,提升捶丸运动的传播力和感染力。让观众能够体验到更加真实和立体的捶丸运动场景。
4.4 强化政府指导和政策扶持力度
捶丸运动的传承与繁荣亟需政府层面的积极介入和扶持。政府的角色对于该运动的发展方向、速度及整体状况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捶丸运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举办各类活动来提高公众对捶丸运动的了解和兴趣。尽管目前已有若干社会组织致力于捶丸运动的推广,但公众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仍然不高。因此,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通过其影响力和资源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捶丸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4.5 捶丸文化进校园
纵观捶丸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捶丸运动的参与群体是非常广泛的,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妇幼老叟,都能体验和享受捶丸运动。因此,在学校开展捶丸运动是切实可行的。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捶丸体验教学活动,通过场景式再现和沉浸式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捶丸运动,从而增强对捶丸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学校可以组建专业团队,负责捶丸运动的创新和推广,包括编创比赛规则和研制适合比赛用的球杖和陶瓷捶丸。以此推动捶丸在学校的普及和发展。
5 结语
捶丸运动,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重要代表。从捶丸运动的起源、发展到现代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看到捶丸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影响。捶丸运动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通过教育、科研、文化展演等多种途径,捶丸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为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我们应继续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探索更多创新的发展路径,让捶丸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参与。
参考文献
[1]杜俊娟.中外高尔夫球运动发展史考[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04):87-90.
[2]尹霓.中国古代捶丸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李国臣,李素娟.从《丸经》看古代捶丸运动[J].兰台世界,2013,(03):125-126.
[4]王昆仑.《丸经》试译(一)[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8(03):5-15.
[5]张铭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捶丸运动的传承与保护[D].天津体育学院,2015.
[6]殷怀刚,陈刚,韩冬.明清捶丸运动的兴衰及其对当代高尔夫运动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01):69-72.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202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非遗视角下捶丸运动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
编号:X202410452109
[作者简介]
姓名:孙凤利,出生年月:1987年2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临沂,毕业院校:曲阜师范大学,毕业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学历:研究生,工作单位:临沂大学,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产业.
姓名:张远涛,出生年月:2003年4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临沂,毕业院校:临沂大学,毕业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学历:大学,工作单位:临沂大学,职称:学生,研究方向:高尔夫球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