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区际互动下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创作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摘 要:本文聚焦于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舞剧创作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从大湾区舞蹈艺术的区际互动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其时代背景与当前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实践策略:例如搭建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创作交流的高端平台,旨在促进艺术交流与碰撞;加强舞蹈创作人才的培育与合作机制,为行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实施舞蹈创作资源的共享与整合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舞蹈作品创作与演出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体艺术水平;以及建立健全舞蹈创作评价与反馈机制,确保艺术创作的持续改进,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创作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区际互动;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创作
一、区际互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
(一)粤港澳大湾区背景及战略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囊括了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九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一个兼具优越地理位置、深厚文化底蕴与显著“跨界”特征的经济区域。[1]作为我国开放层次最高、经济活力最为充沛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其独特性不仅彰显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更体现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之上。
粤港澳三地均根植于岭南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同源文化的深厚底蕴。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的范畴,更是一个涵盖经济与市场共享、多元文化认同、体制与制度创新等多元维度的社会整体发展观与文化理念。我国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深化文化交流合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文化认同的形成,构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标杆区域。”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充分彰显了我国对大湾区文化认同的高度重视,并特别强调了文化交流在大湾区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
(二)区际互动对舞蹈创作发展的影响及理论支撑
区际互动,是指不同地区之间通过交流、合作、竞争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的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区际互动已成为推动各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其舞蹈创作发展在区际互动的推动下,呈现出勃勃生机。
从学术理论支撑角度来看,区际互动对舞蹈创作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舞蹈创作资源的优化配置:区际互动有助于打破地域壁垒,实现粤港澳三地舞蹈创作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为舞蹈创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和表现手法;二是创作理念的碰撞与融合:区际互动推动了粤港澳三地舞蹈创作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创作观念、技法、表现形式等得以互相借鉴、融合,从而推动舞蹈创作的发展;三是创作人才的交流与提升:区际互动为舞蹈创作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提高创作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作水平,进一步推动舞蹈创作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区际互动的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创作得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整合、人才交流、作品传播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粤港澳大湾区的舞蹈创作不仅可以吸收其他地区的优秀舞蹈元素,还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
二、区际互动对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创作的影响
(一)区际文化交融与合作:舞蹈创作中的文化多元性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其内部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关键。在舞蹈艺术领域,来自不同城市的舞团、舞蹈艺术家及编舞家们,通过携手合作与深入交流,能够从文化多元性的宝库中汲取无尽的灵感,共同孕育出既富有创意又兼具艺术深度的舞蹈佳作。举例而言,广州的舞蹈艺术家可能与香港的编舞大师携手,共同创作一部深刻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地域特色与文化共融的舞蹈作品,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生动展现湾区各地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共同繁荣的愿景。
(二)资源优化整合与共享:构建舞蹈创作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了丰富的舞蹈资源,包括专业的舞团、杰出的舞蹈艺术家、优质的排练与演出场地等。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广泛共享,各城市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显著提升舞蹈创作的效率与质量。为此,可以构建一个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舞蹈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将成为各城市发布资源信息、共享排练与演出设施、寻求合作机遇的重要桥梁,共同推动湾区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这种资源整合机制对于优化舞蹈创作生态系统,为舞蹈艺术注入持久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作理念与风格的交汇与融合:跨文化对话激发的创新火花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舞蹈创作理念与风格各具千秋,广州的舞蹈艺术以精湛的技巧与深厚的艺术性著称,香港的舞蹈则以其前卫的创新精神与实验性探索闻名,而澳门的舞蹈艺术则巧妙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区际互动的深入,为不同创作理念与风格的碰撞与交融提供了广阔舞台,为舞蹈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例如,广州的舞蹈艺术家可以汲取香港舞蹈的创新灵感,将传统舞蹈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创作出既具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作品;澳门的舞蹈家则可以将东西方文化元素巧妙融入舞蹈创作中,为湾区舞蹈艺术增添新的色彩与元素。这种跨文化对话与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舞蹈创作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更提升了湾区舞蹈艺术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三、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创作路径探索
(一)搭建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创作交流的卓越平台
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创作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一个高端、多元、开放的交流平台显得尤为重要。此平台旨在汇聚大湾区内的舞蹈创作者、表演艺术家、理论家及广大观众,通过举办舞蹈创作大赛、学术论坛、工作坊、展演活动等,促进信息的交流、经验的分享与灵感的碰撞。该平台既可以是实体的会议中心或剧场,也可以是线上的虚拟空间,便于参与者跨越地域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深度互动。
例如大湾区国际舞蹈艺术节,该活动不仅吸引了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的顶尖舞蹈团队,还邀请了国际知名舞蹈团体参与,共同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舞蹈盛宴。艺术节期间,不仅有多场高水平的舞蹈演出,还配套举办了创作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为大湾区的舞蹈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展示的全方位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大湾区舞蹈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二)深化舞蹈创作人才培养与合作机制的创新
人才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基石。粤港澳大湾区在舞蹈创作人才的培养上,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与传统的交融。通过举办定期的舞蹈创作研修班、大师班、创作营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舞蹈家、编导进行授课与指导,提升创作者的专业技能与艺术修养。同时,加强大湾区内的舞蹈院校与舞蹈团体之间的合作,如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与香港演艺学院、澳门演艺学院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开展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舞蹈创作人才。
此外,大湾区内的舞蹈机构还可以积极探索人才交流的新模式,如互派访问学者、艺术家驻地计划等,促进大湾区舞蹈创作人才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创作出更多反映大湾区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舞蹈作品。
(三)推进舞蹈创作资源的全面共享与高效整合
舞蹈创作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是推动大湾区舞蹈创作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大湾区舞蹈创作资源共享平台,将舞蹈作品、音乐、服装、道具、创作技术等资源数字化、网络化,便于创作者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资源,降低创作成本,提高创作效率。同时,加强与大湾区内外艺术机构、舞蹈团体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共享共赢。
以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为例,该协会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定期发布舞蹈创作资源、行业动态、创作心得等,为大湾区内的舞蹈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支持与灵感来源。此外,大湾区内的舞蹈机构还积极探索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如共建排练基地、共享演出设施等,为舞蹈创作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创作环境。
(四)促进舞蹈作品创作与演出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舞蹈作品的创作与演出是舞蹈艺术的生命线。大湾区在推动舞蹈创作与演出的协同发展上,注重挖掘本土文化特色,融合国际元素,打造具有大湾区特色的舞蹈品牌。通过举办大湾区舞蹈创作大赛、舞蹈节等活动,为大湾区的舞蹈创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舞台。同时,加强大湾区内的舞蹈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策划、创作、演出具有大湾区特色的舞蹈作品。
以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舞蹈作品《湾区梦·舞翩跹》为例,该作品通过生动的舞蹈语言,展现了大湾区人民的奋斗历程与美好愿景,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还成为大湾区舞蹈创作的一张亮丽名片。此外,香港舞蹈团的《大湾区舞蹈新风貌》系列演出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通过展示大湾区内的优秀舞蹈作品,促进了大湾区舞蹈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五)构建舞蹈创作评价与反馈机制的科学体系
舞蹈创作评价与反馈机制是推动舞蹈艺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大湾区在构建舞蹈创作评价与反馈机制上,注重多元化、专业化、国际化。通过组织观众投票、专家评审、同行评议等方式,对舞蹈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与反馈。同时,将评价与反馈结果用于指导舞蹈创作的培训与实践,提升创作者的创作能力与水平。
为了推动大湾区舞蹈创作的持续发展,广东省舞蹈家协会等机构还可以积极探索建立舞蹈创作数据库与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舞蹈作品进行量化评估与智能推荐,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的指导与支持。此外,大湾区内的舞蹈创作者还通过参加国际舞蹈比赛、艺术节等活动,接受国际专家的点评与指导,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作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四、总结与展望:区际互动下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创作的机遇与挑战
(一)区际互动对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创作发展的积极影响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兼具地理优势与文化多元性的区域,其舞蹈创作的蓬勃发展深受区际交融的正面驱动。这一效应具体体现在几个维度:
首先,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区际交融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精髓,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舞蹈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例如,深圳的当代舞团在创作中融入了岭南文化的细腻与香港都市的律动,创造出既具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作品,赢得了广泛赞誉。其次,区际交融搭建了一个广阔的交流与合作舞台,让各地的舞蹈艺术家得以在此碰撞思想、切磋技艺。广州国际舞蹈节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它汇聚了大湾区乃至全球的舞蹈精英,通过作品展示、工作坊、研讨会等形式,促进了舞蹈艺术的深度交流与创新。最后,区际交融还促进了舞蹈创作水平的整体提升,艺术家们在互动中发现了自身的不足,通过跨界合作与相互学习,实现了艺术造诣的飞跃。
(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区际交融为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创作带来了诸多机遇,但在实践中,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困境:
一方面,区际文化差异导致的艺术观念与创作理念的差异,成为制约合作的一大障碍。例如,内地的舞蹈创作往往强调叙事性与情感表达,而香港则更倾向于抽象与实验性,这种差异在合作中可能引发误解与冲突。另一方面,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也是一大问题。相较于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部分二三线城市的舞蹈创作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支撑高质量的创作与演出。此外,舞蹈创作人才的短缺,尤其是高端创作人才的稀缺,成为制约大湾区舞蹈创作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创作发展之未来展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创作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随着区际交融的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舞蹈创作的协同效应将得到进一步释放。首先,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平台的搭建,如设立大湾区舞蹈创作基金、举办跨区域舞蹈创作大赛等,将有效促进艺术家之间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其次,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二三线城市舞蹈创作的支持力度,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实现舞蹈艺术的均衡发展。同时,加强舞蹈创作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通过设立奖学金、举办国际舞蹈创作营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舞蹈创作事业。最后,通过构建完善的舞蹈创作评价与反馈机制,鼓励艺术家不断创新,提升作品质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创作走向新的高峰。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区际交融的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舞蹈创作的重要一极,为世界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独特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仝妍.话语·叙事·认同——粤港澳大湾区舞蹈的社会建构[J].舞蹈,2024(02):47-54.
[2]张海.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视野下的舞蹈创作[J].尚舞,2021(11):108-109.
[3]向云驹.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空间的构建与空间生产[J].长江文艺评论,2024,(02):10-17.
[4]吴稚安.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舞蹈赛事改革创新的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体育产业分会).广州体育学院;,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068079.
[5]仝妍.“现场”与“在场”——构建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评论”刍议[J].粤海风,2023,(02):16-21.DOI:10.16591/j.cnki.44-1332/i.2023.02.009.
[6]想象与期待:创新驱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未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会议综述[J].粤海风,2022,(02):4-9.DOI:10.16591/j.cnki.44-1332/i.2022.02.015.
作者简介:涂越,1997年——,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舞蹈学、舞蹈教育。
[] 桂阳超.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的经济联系度比较研究[D].深圳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