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个性化学习空间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智动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陈瑞霞
  
文理媒体号
2024年87期
广州市番禺区实验小学 511400

摘要:2021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中国未来5至15年内将加速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转型,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做出战略部署。本文聚焦于通过个性化学习空间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智能化课堂教学策略,探讨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助力教育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空间道德与法治智动课堂

一、时代背景

自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以来,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重塑了教与学的模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即时有效的学习评估成为可能。这一融合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创新路径,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个性化学习空间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倾向于具象化,然而,受限于有限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他们在面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和定义时,难以构建出具体的认知框架,进而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吸纳效率。尤其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经常遭遇学生理解能力欠缺的挑战。此时,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融合信息技术于教学之中,将能显著提升教学成效。通过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教师能把原本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展现形式,利用动态的画面辅助教学,促使小学生迅速把握课程的核心和难点。这样,小学生的学习成效将会获得质的飞跃。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以“个性化学习空间”为信息化工具,深入探索了信息技术如何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智动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与方法。

(一)打造趣味盎然的导入环节,点燃学习热情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流程中的启始,既扮演着“引导学习方向”的引领角色,又搭建起“激发学习兴趣”的趣味桥梁。依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学习动力的直接源泉,而充沛的学习动力则是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活动、积极响应教师教学安排的关键基石。鉴于此,为了唤醒小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教师可以巧妙借助信息化手段,构思出多元化、多路径的教学导入策略,为课堂增添无限魅力,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五年级上册“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趣味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更具探索性的课前导入情境。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播放一段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短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怎样自主选择课余活动?”并进一步提出问题:“面对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我们有哪些困惑?”这种基于实际生活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进而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支持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表现,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巧妙运用个性化学习空间,强化教学重点把握

个性化学习空间,作为信息化教学工具,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潜能。它不仅能够催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觉醒,还能在凸显教学难点、辅助课后温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巧妙融入个性化学习空间,借助其互动展示功能,助力学生精准捕捉学习精髓。在具体实施层面,教师需首先深入剖析教材内容,精准提炼教学重点。随后,围绕这些核心要点,广泛搜集并整合网络资源,丰富个性化学习空间的内容库。最后,通过微课等生动形式,将这些精选资源推送给学生,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如此,学生便能依据个人学习节奏,灵活安排对重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三)充盈教学资源库,拓宽学习边界

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大关键维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蓝图中,融入多元且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不仅能扩容课堂的信息密度,还能为学生打造更为卓越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深入互联网,精心筛选并汇聚海量的教学资源。随后,将这些宝贵资源上传至网络学习空间,为课程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素材。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更能有效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与好奇心。如教师从权威网站下载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图片、案例等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此外,教师还利用在线平台,组织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渗透德育精髓,塑造高尚品格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宗旨之一,在于涵养学生的德育底蕴。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此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中的德育典范融入课程之中。借助信息技术支撑,在课堂上生动再现生活场景,引领学生身临其境地体悟美德的力量,从而激发他们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动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石。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真实的社会事件或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道德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情景剧的表演,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规范。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德育内容的理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合理运用个性化学习空间等信息化工具,教师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同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德育内容的融入,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帮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参考文献:

[1]回归生活,智慧成长——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丘冬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

[2] 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陈连章.西部素质教育,2018

[3]信息技术赋能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李立、何炼.中小学电教. 2023(Z1)

[4]胡吉芸信息技术视野下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探究].科学咨询,2021(21)

[5]杨中娜,刘井双.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1(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