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化传承视域下安顺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地戏”进高校的路径探析
摘要:安顺屯堡地戏是隐匿于黔中大地的民俗瑰宝,以其独特表演形式、神秘面具及深厚文化底蕴,存续数百年,但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席卷下,地戏活动逐渐消弭于时代洪流,故对其保护与传承迫在眉梢。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贵州省高校开展地戏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得知高校开展地戏活动的形式单一、频率较低,且学生了解程度低、参与动机不纯,甚至学生认为自身学习地戏无表演的舞台和未到地戏发源地参观。故提议高校可以采取建立专业教师团队,优化课程体系;设立专项启动和维持基金;与屯堡地戏发源地开展交流,带领学生实地了解文化底蕴;开设社团,丰富参与形式;建立校企合作,增加学习者表演机会等策略,以期实现地戏在高校课程有效开展,进而传承和保护安顺屯堡“地戏”。
关键词:屯堡“地戏”;非遗文化传承;高校课程;路径
安顺地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屯堡人群意识下的产物。屯堡地戏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代军傩,在安顺地区的屯堡人中传承至今,犹如一部活着的历史典籍,生动展现了特定时期的军事、民俗、宗教等多元文化融合景象。然而,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屯堡地戏传承人群体的老龄化、年轻一代兴趣缺失、传承环境逐渐萎缩,故其面临着严峻的传承 危机。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前沿阵地,肩负着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将屯堡地戏引入高校教育体系,不仅能为其传承开辟新的路径,还能极大地丰富高校教育内涵,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深入认知与热爱。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屯堡地戏在高校中开展的现状为研究对象,以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作者简介:胡文(2003-),女,辽宁丹东,体育学士在读。
科研项目:安顺学院贵州省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310667168。
通讯作者:燕鹏斌(1993-),男,贵州省毕节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维普、万方等相关文献数据库以“安顺屯堡地戏”、“地戏发展现状”、“优势”、“困境”等关键词检索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其研读和思考并总结,为本研究奠定扎实理论基础和前沿视角。
2.2问卷调查法
结合本研究前沿学术参考,根据研究内容制定关于高校大学生参与地戏的学生问卷,并请三位本专业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对问卷的效度进行审核并修改,使其具有较高的效度。采用“问卷星”和现场发放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研究,问卷总填写为学生500人。
2.3实地考察法
对屯堡地戏发源地和相关高校地戏开展现状进行考察,为本研究撰写提供重要现实依据。
2.4访谈法
通过观察教学过程、社团活动,与师生进行访谈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直观感受地戏在高校的实际传承状况。
2.5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星”和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得出直观调研结果。
2.6逻辑分析法
对调研结果运用本专业领域知识和见解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高校大学生对屯堡“地戏”认知情况的现状分析
学校是传播文化、继承文化、繁衍文化、创新文化的场所,高校更是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尤其应注重对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学生也理应成为本国民族文化的享用者、继承者和发展者。
通过对贵州省高校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在对地戏的了解情况方面:占比50%的学生对地戏活动的了解程度较低,其中34%表示不太了解,15.2%完全不了解。对参与地戏活动的目的方面:有49.6%的学生参与地戏活动主要目的为了了解非遗文化,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占比44.5%。在影响参与因素方面有50.2%的学生认为因为学校地戏活动开展不足,同时对地戏文化内涵的理解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参与活动形式方面:有51.7%的学生参与地戏活动的主要形式为课堂学习,56.9%的学生通过网络观看视频。在学生参与活动方面:有47.7 %、40.3%的学生认为参加地戏活动可以了解地戏文化和历史人物,占比有36.4%的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地戏活动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素养,占比有69.9%的学生认为可以获得学分。
在研究学生认为影响自身参与地戏活动因素方面:有50.2 %的学生认为学校地戏活动开展频率不足;48.4%的学生认为学校地戏活动开展形式单一;42.8%的学生认为学习后没有展示舞台;50%的学生认为没有真正地了解到地戏文化的内涵,据了解在诸多学校的相关活动中会开展地戏表演,但参与度较低,且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曾带领学生参观地戏发源地。
在高校开展地戏活动的意义方面:有 70.4%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宣扬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62.8%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表演能力;57.2%的认为有利于丰富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由此表明地戏活动在高校开展的意义可观,在实现高校全方面育人和培养青年一代对地戏活动的认知情怀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3.2高校开展屯堡“地戏”课程情况的现状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首先,目前贵州省大部分高校已开始将屯堡地戏引入课程体系,且开展形式只为二课和社团。如安顺学院于2023年4月将安顺地戏引入二课,每周2个课时,由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成员担任指导老师。该课程从理论知识入手,逐渐过渡到形体动作和唱腔教学,尽管存在语言等教学难点,但学生凭借较强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取得了显著进步。开班教学已达100余人次 ,且学生的地戏表演在贵州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贵州大学在“艺术思政课”中融入屯堡地戏元素,通过大学生排演相关节目,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涵养家国情怀。
其次,在高校开展地戏活动的频率方面只限于一周两节,在学生参与的频率方面占比53.1%的学生一周参与两次,且参加的形式以上课为主,依次是网络观看视频,占比56.9%,而“训练”和“其他”则相对较低,分别占13.9%和25.3%。在参与地戏活动的频率方面:14.2%学生选择了“偶尔参与”,而定期参与(如一周一节、一周四节等)的比例相对较低,合计仅为9.5%。
3.3高校课程传承屯堡“地戏”的优劣现状分析
地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高校开展地戏活动能够为这一古老艺术提供传承的新平台,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才,使地戏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在部分高校中开展地戏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文化资源的可及性、学术氛围的支撑性,还是学生群体的多元性与活力,均为地戏活动的蓬勃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高校开展地戏课程的优势方面,研究表明:54.6%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距离地戏根源地近;56.4%的学生认为高校中少数民族多;51.4%的则认为高校人才多;占比49.2%的认为学校教学资源丰富;甚至还有校园学习氛围好和国家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虽然现在多数高校逐渐开设地戏课程,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研究中占比有60.8%的学生认为高校的学生对地戏课程了解程度低;有55%的认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48.4%的认为存在资源配备不足的现象,在宣传上面有占比43.4%的认为宣传不到位,也有32.6%的认为语言沟通困难,这是因为地戏唱腔中的语言区别于现在普通话的情况。
现今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中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屯堡人传统生活和生产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屯堡文化出现被外界同化、变异,乃至消亡的危机,如何传承和保护此类非遗文化成为当今研究领域关注的主流。高校作为全面育人的主要阵地,不仅承担着育人,还肩负着民族文化复兴的大任,故在此阶段培养青年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可以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非遗文化的技艺技能,激发兴趣和创造力,传承非遗内在价值和文化基因,甚至可以培养非遗相关的从业者。
结论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新时代发展下关注的焦点,在本课题关于安顺屯堡地戏进高校课程现状的研究中得知高校开展地戏活动的形式单一、频率较低,且学生对地戏课程的了解程度低、学生的参与动机不纯,甚至学生认为自身学习地戏无表演的舞台和没有机会到地戏发源地参观。
总之,高校开展地戏课程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具有较大优势,故高校可以采取建立专业教师团队,优化课程体系;设立专项启动和维持基金;与屯堡地戏发源地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带领学生参观使其真正地了解文化底蕴;高校开设社团,丰富学生参与形式;建立校企合作,增加学习者表演机会等策略,克服现行困境,从而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5.参考文献
[1]王钧.浅析安顺地戏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路径[J].戏剧之家,2021,(36):54-55.
[2]黄福佳.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05):115-117.
[3]韦明顶,袁承蔚.试论贵州安顺地戏的保护与传承[J].新西部(理论版),2012,(Z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