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大单元主题意义的初中音乐“教演创”三维协同课堂改革研究
摘要 本研究聚焦基于大单元主题意义的初中音乐教学改革,探讨“教演创”三维协同模式的实践路径。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表演形式和深化创作活动,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以大单元为核心的“教演创”协同课堂的设计与实施效果,并对实践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升其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初中音乐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单元主题意义,音乐教学,教演创,协同课堂,核心素养
引言
初中音乐教学作为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审美素养与音乐实践能力的双重使命。然而,在传统教学中,音乐课往往存在内容碎片化、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深度体验与创造力。为此,基于大单元主题意义的“教演创”三维协同课堂模式应运而生,通过统整教学内容、融合表演与创作,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本研究以大单元主题为核心,提出“教演创”协同模式的实施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其实践效果。
一、基于大单元主题的“教演创”课堂构建
1.大单元主题意义的内涵与价值
大单元主题是将若干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整体,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度探讨音乐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选取“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主题,通过对传统乐曲的听赏与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特色。课堂中以传统曲目《二泉映月》为切入点,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通过播放著名音乐家演奏的视频,鼓励学生从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二环节组织学生分组模仿演奏者的表情与动作,感受音乐与情感的紧密联系。第三环节要求学生尝试为这段音乐设计舞台表现形式,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构思。通过这种多维度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民族音乐的情感内涵,还体验了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2.“教演创”三维协同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关注音乐理论与历史的讲解;“演”是实践环节,通过歌唱、器乐演奏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创”是激发学生原创能力的核心任务。协同模式要求三者并行发展,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基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实践与探索活动。以教学曲目《茉莉花》为例,教师在第一阶段带领学生听赏多种版本的《茉莉花》,包括管弦乐版、独唱版和电子音乐改编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版本的特点。在第二阶段安排学生排练小组合唱,强调咬字、节奏和情感表达的协调性。在最后阶段,学生尝试改编《茉莉花》的旋律,为其填词并创造出符合个人风格的新作品。
3.“教演创”协同课堂设计原则与方法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音乐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表演与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时选取“四季”为大单元主题,将教学内容分为“春之歌”、“夏之舞”、“秋之诗”和“冬之韵”四个模块。在“秋之诗”模块,学生聆听作品《枫叶红了》,通过分析歌词中的意境,讨论秋天的色彩与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钢琴、吉他等乐器即兴演奏,模拟秋风的旋律感。在小组创作环节,学生合作谱写一段以“秋天的故事”为主题的音乐短句,并设计适合的伴奏形式。这种基于主题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在音乐表达中获得成就感,还促进了团队合作与多元化思维的培养。
二、“教演创”协同课堂的案例实践与效果分析
1.案例一:以“乡村田园”为主题的音乐体验课堂
课堂围绕“乡村田园”主题展开,选取传统民歌《赶圩归来阿里里》作为教学核心曲目。教师播放多种版本的民歌,让学生通过旋律分析感受乡村田园的氛围。在表演环节,学生尝试用竖笛、口风琴等乐器模仿曲调,同时加入简单的肢体表演来展示田园生活的动态画面。在创作环节,学生分组创作新的歌谣歌词,主题围绕农作或乡间趣事,并尝试将其融入到原曲旋律中进行改编。展示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表演,并邀请同学们评价表演中的亮点与不足。
2.案例二: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音乐创作实践
红色经典歌曲《映山红》被选为课堂的核心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聆听与歌唱,理解歌曲背后的历史与情感内涵。在表演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排练,将歌曲与舞台剧表演结合,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歌曲的精神内核。在创作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改编歌词,以“新时代奋斗”为主题重新创作,激发他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学生还运用中国自主研发的音乐编辑软件“音桥”,为新歌词配乐,完成一份完整的音乐作品。
3.案例三:以“世界音乐文化”为主题的跨文化交流课堂
课堂选取非洲鼓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听赏与模仿演奏,学生学习基础的非洲鼓节奏型。在表演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段非洲鼓表演,并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加入即兴表演元素,增强节奏感。在创作环节中,学生尝试使用中国传统乐器如木鱼、锣等,与非洲鼓乐进行跨文化融合创作,表现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与结合。最终,学生展示了融合表演作品,并记录了创作过程中的感受。课堂实践表明,大单元主题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在音乐体验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同时发展了协作与创新能力。
结论
大单元主题意义与“教演创”三维协同模式的结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具有显著成效。教学内容通过主题统整实现了深度融合,表演实践促进了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提升,创作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能力。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更全面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质。具体案例分析显示,大单元主题意义可以为教学提供深刻的情感和文化背景支撑。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与兴趣的主题,教师得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与挑战。协同模式中,“教”的系统性保障了知识学习的科学性,“演”的实践性推动了技能的快速掌握,“创”的创新性则在情感表达与文化理解方面起到了深化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宁. 音乐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J]. 中国音乐教育, 2020, (5): 34-37.
[2]李华. 初中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J]. 基础教育研究, 2019, (3): 42-45.
[3]陈伟. 多维协同教学模式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科学, 2021, (7): 56-60.
[4]张敏. 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J].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22, (4):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