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智能导盲小车:视障人士的生活新助力与科技新探索

屈乐福 陈昊 张纯娜 牛霖霖
  
文理媒体号
2024年85期
大连科技学院;辽宁大连 116052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智能导盲小车的多方面状况,包括其发展现状、在提升视障人士生活质量与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的价值,以及预期可达成的成果等内容。通过对视障群体面临困境的剖析,阐述了导盲小车作为辅助工具的重要意义,并详细分析其在技术推动与社会融合进程中的角色,旨在全面呈现智能导盲小车的全貌及其广阔前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与推广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智能导盲小车;视障人士;辅助技术;社会包容;技术推动

一、导盲工具的应用现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导盲工具的出现为改善视障人士的生活状况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可能。这种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的设备,旨在为视障人士提供更安全、便捷、自主的行动辅助,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也在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开拓新的应用场景与发展方向。如,日本2010年公开的电子导盲杖,装有2个超声波感应器,可感应前方2米脸部高度处的障碍物,并通过震动手柄通知使用者,重量与传统导盲杖相当;美国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研发的腰带式行动辅具,基于避障系统开发,有引导和全景两种模式。引导模式可带领使用者绕过障碍物,全景模式能描绘区域内全景地图,并以声音告知使用者障碍物的大小、远近等信息,帮助其判断周围环境情况。此外,国内外众多科研团队都在积极研发导盲机器人。如上海交大的导盲六足机器人,有视觉环境感知功能,可自主导航、躲避障碍、识别红绿灯,集成听觉、触觉和力觉交互方式,1秒内响应语音指令,识别准确率高于90%,还能通过后台互联网服务体系实现居家陪护、应急处理等功能。

二、智能导盲小车的预期成果

1.技术性能提升

未来的智能导盲小车将在传感器技术上取得进一步突破,如开发更高分辨率、更远探测距离的激光雷达与超声波传感器,提升摄像头的图像识别精度与处理速度,使导盲小车能够更精准地感知周围环境的细节信息,包括更小尺寸的障碍物、更模糊的道路标志等。同时,通过融合更多的定位技术与优化导航算法,智能导盲小车将能够在更复杂的环境中实现准确导航,如在大型商场、地下停车场、老旧城区等信号干扰强、地图信息不完善的区域也能为视障人士提供可靠的导航服务,并且能够根据实时交通状况、道路施工等情况及时调整导航路线。

2.产品普及与社会融合

随着技术的成熟与规模化生产,智能导盲小车的制造成本将逐渐降低,使其价格更加亲民,能够被更多的视障人士所接受。同时,政府、社会组织与企业将加大对视障人士购买智能导盲小车的补贴与扶持力度,促进其在视障群体中的广泛普及。为了更好地支持智能导盲小车的运行,社会基础设施将逐步进行相应的改造与完善。例如,城市道路将增加更多的导盲设施标识与传感器辅助定位设备,公共场所将设置专门的智能导盲小车充电与停放区域,公共交通系统将为导盲小车的搭乘提供更便利的条件等,促进智能导盲小车与社会环境的深度融合。

3.社会效益彰显

智能导盲小车的广泛应用将使视障人士的生活品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安全、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在教育、就业、社交、文化娱乐等方面享有更多的机会与资源,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视障人士借助智能导盲小车更好地融入社会,将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形成更加包容、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风尚。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将更加频繁与深入,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平等、共享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智能导盲小车的价值

一是可以提升视障人士生活质量。智能导盲小车可帮助视障人士顺利进行日常出行,如独立前往超市购物、前往公园散步等。它能够引导视障人士沿着安全的路径行走,避开各种障碍物,包括街道上的电线杆、垃圾桶、路边停放不当的车辆等,使视障人士在熟悉与陌生的环境中都能更自如地活动。有了智能导盲小车的辅助,视障人士能够更方便地参与社交活动,如参加朋友聚会、前往文化场所(如图书馆、电影院等),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促进其心理健康与社交互动,减少因行动不便而产生的孤独感与社交隔离。

二是提高安全性。智能导盲小车可以凭借其配备的超声波传感器、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智能导盲小车能够实时监测周围环境,提前发现潜在的障碍物。例如,当检测到前方有突然出现的行人或车辆时,小车可及时发出警报并调整行进路线,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保障视障人士的人身安全。在遇到道路坑洼、台阶、积水等特殊路况时,智能导盲小车能够通过传感器数据的分析及时向视障人士发出危险预警,提醒他们小心慢行或改变路线,防止因意外摔倒或踏入危险区域而受伤。

三是促进社会包容性。智能导盲小车的使用可使视障人士更顺利地进入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商场等,使他们能够平等地享受公共资源与服务,促进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合理性。随着智能导盲小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公众对视障人士的行动能力与需求将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有助于改变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固有偏见与观念,营造更加包容、友好的社会氛围,推动整个社会向更加人性化、平等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娟,李林娟,贺玫璐.基于电感式接近开关的自动循迹小车设计[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9(3):181-182.

[2]张育人.基于Android的智能避障小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9,48(5):147-149.

项目信息:本文系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号是:X202413207070

作者简介:屈乐福,男,汉族,辽宁辽阳人,大连科技学院交通与电气工程学院大三在读。

陈昊,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大连科技学院交通与电气工程学院大三在读。

张纯娜,女,汉族,内蒙古人,大连科技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牛霖霖,女,汉族,黑龙江海伦人,大连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