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创新路径探索

——以S高校为例

刘磊磊
  
文理媒体号
2024年95期
山东管理学院 250357

摘要:本文聚焦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以 S 高校为例展开研究。首先阐述研究背景、意义及所用方法,点明以该校研究的价值。随后剖析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特点及在应用型高校开展的重要性,基于对 S 高校调查,梳理既有实践举措,指出课程、实践、师资存在的挑战。进而探索创新路径,目的在于提升S高校劳动教育质量,为同类高校提供借鉴,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让劳动教育更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

一、引言

在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能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素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S高校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典型代表,其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实践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和研究价值,通过对该校的深入剖析,可为同类高校提供有益借鉴,共同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概述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丰富,涵盖脑力与创造性劳动,意在培育学生正确观念、技能、习惯与精神。其特点鲜明:与思政教育紧密相连,融入家国情怀等元素;注重跨学科融合,渗透各学科知识以提能力;突出实践创新,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其探索新方法技术,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成长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二)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应用型高校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契合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劳动教育能使学生将理论转化为操作技能,强化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还可培养团队协作、责任感等职业素养,助其适应未来岗位。劳动实践能让学生体会劳动的酸甜苦辣,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和人生观,防止他们好高骛远、轻视劳动,为个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因此劳动教育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三、S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情况

(一)课程体系建设

1. 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改革

S高校积极推进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改革,开设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等必修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劳动价值观、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安全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学校还增设了一系列劳动教育类通识选修课程,如《手工技艺与创意设计》等,丰富了课程内容,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拓宽了学生的劳动视野。

2. 专业课程融合劳动教育元素

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例如,在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实际工程项目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专业技能,还能体会到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管理类专业则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企业模拟运营、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充分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二)实践活动开展

1. 志愿服务活动

学校积极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 “一对一” 志愿服务迎新活动,让新生在入学之初就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爱,同时也培养了老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关心他人、服务社会,还提升了自身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增强了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为拓展学生的劳动实践空间,S高校与多家企业、社区、敬老院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如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在社区开展民生服务、到敬老院进行志愿服务等,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劳动场景,了解社会需求,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校园文化营造

1. 打造劳动教育品牌项目

学校建有 “匠心园” 校园文化项目,通过展示劳模事迹、劳动技能培训、劳动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新精神。该项目已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和实践的平台。

2. 借助重要节点开展主题教育

学校充分利用“五一” 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例如,举办劳模工匠专题报告会,邀请劳动模范和工匠大师走进校园,分享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劳动经验,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劳动的魅力和价值;开展校园沉浸式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劳动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教育。

四、S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尽管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较慢,导致部分课程内容与现实劳动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的连贯性不足,难以形成系统的劳动教育知识体系;此外,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践活动深度与广度不足

学校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深度上看,部分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深入掌握劳动技能和方法,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从广度上看,实践活动的覆盖面不够广泛,参与学生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实践活动的类型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志愿服务和实习实训等方面,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实践需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需加强

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数量是影响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S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劳动教育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同时,学校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不够,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制约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五、S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

(一)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协同育人

1. 构建跨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群

整合学校各学科资源,打破学科界限,构建跨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群。例如,将信息技术、艺术设计、AI等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劳动问题的能力。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适应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政、专业教育协同

建立劳动教育与思政、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多方面有机融合。教学目标上,把劳动教育目标同思政价值引领、专业能力培养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学内容方面,挖掘专业课程劳动元素,融入思政案例,达成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统一。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式、案例式等多样化方法,引导学生实践探索,提升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价上,构建多元化体系,综合考量劳动实践表现、成果、态度及体现出的思政素养与专业能力,客观全面评价劳动教育成效。

(二)拓展实践平台,丰富实践形式

1. 深化校企政合作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与企业、政府合作,建立稳定共赢关系以拓展优化校外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基地,助学生参与实际生产等,提升专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和政府合作参与公共服务项目,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同时,学校要强化对实践基地的管理指导,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2. 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虚拟劳动实践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虚拟劳动实践平台,开发虚拟劳动实践项目,如虚拟工厂实习、虚拟商业运营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劳动实践体验。线上虚拟实践平台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参与劳动实践,弥补线下实践资源的不足;同时,通过虚拟实践与线下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劳动实践的效果和效率。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开展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在线交流讨论等活动,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三)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育质量

1. 组织教师专业培训与进修

制定系统的劳动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专题培训、学术研讨会和实践考察活动,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培训内容应涵盖劳动教育的理念、方法、课程设计、实践指导等方面,同时注重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教师到企业、基层单位挂职锻炼,积累丰富的劳动实践经验,以便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引进校外专家与劳模兼职授课

拓宽师资来源渠道,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校外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能够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行业信息和实际工作案例,使劳动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学校应建立健全校外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指导和质量监控,充分发挥他们在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优势,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六、结语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S高校应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持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同时,希望其他应用型高校能够从S高校的实践中汲取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共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徐加金.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J]. 教育与职业,2020 (13): 78-82.

(2)赵忠心,孙宏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实施路径 [J]. 中国教育学刊,2021 (01): 32-37.

(3)李珂.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 (04): 23-30.

(4)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 [J]. 中国高教研究,2019 (02): 73-77.

(5)王慧,石中英.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与时代转向 [J]. 教育研究,2020 (08): 21-29.

(6)孙蚌珠,陈怡静.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模式与育人功能 [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3 (01): 112-126.

2022 年齐鲁工匠研究调研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创新路径研究(QLGJ202202-1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